芷江辰河戲

【芷江辰河戲】演出分高台和矮台,高台由藝人粉墨登場表演,矮台系傀儡戲(俗稱棒棒戲)。民國時期,人們對辰河戲有“三箱”、“六場面”的說法。“三箱”即盔頭、服裝、把子三箱,“六場面”即嗩吶、鼓師、頭鈸手、二鈸手、大鑼手、小鑼手六員。演員早年分“生、旦、淨、醜、副、外、末、貼”八行,俗稱“八角弟子”,後逐漸演變成“生、旦、淨、醜”四行當。“生、旦”化妝較單一,“淨、醜”化妝有固定人物臉譜。演出“做”功戲有固定虛擬程式,武戲融入民間武術程式。唱腔分“高、低、召、彈”四大腔系,樂譜分8大母調、26類、198支曲牌。在芷江,高台戲班主要有:“福壽班”,建於1902年;“雲龍班”,建於1912年;“四元班”,建於民國初年;“大紅班”,建於民國15年。矮台戲班主要有:“龍連臣班”,建於民國初年;“劉開元行箱”、“田龍喜行箱”、“楊玉亭行箱”,均成立於民國初年,多在鄉間廟會和村民喜慶時演出。新中國成立後,矮台戲班逐漸消失,高台戲班則組成芷江勝利劇團,後為芷江漢劇團辰河分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