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原為福建客民會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天后宮從始建至今已有250多年,占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為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芷江天后宮坐西朝東,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築結構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芷江天后宮
  • 地理位置:湖南懷化
  • 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
  • 建立時間:1748年
發展歷史,建築特點,主要景點,青石浮雕,坊上浮雕,洛陽橋,武漢三鎮,保護價值,地理位置,

發展歷史

芷江天后宮在舞水西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縣誌》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創建。
天后是福建人。《清一統志》介紹:“宋天后,蒲田林願第六女。始生有祥光異香,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之間;升化後,嘗衣朱衣飛翻海上;宋、元、明時,累著靈跡。康熙時封為天妃,又加封為天后。”福建、台灣人民親切地稱呼為“媽祖”,認為是保護自己的神靈。船隊航行海上,領船船必定供奉天后神像;客居異地,必定集資建天后宮(或稱天妃宮普濟寺普安寺等),並為同鄉會館。
清乾隆元年(1736年),沅州由州升府,府治所在地並建芷江縣,與黔陽麻陽同屬沅州府管轄。為芷江、麻陽、鳳凰、黔陽、懷化新晃等縣、廳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民往來頻繁,工商業日漸增多。善於經營的福建客民集聚到了芷江,於是改原會館普安寺重建為天后宮。鹹豐初大火,僅存石牌樓門坊。同治年間,以阮茂洲、湯雙和、阮積順、舒光順、陳恆玉、聶宋成、董萬順為首,修復戲台、天后神殿、財神殿、五通菩薩殿、武聖殿、觀音堂,並塑諸神金身。1942年,神像廢於滅神運動。

建築特點

天后宮占地3700多平方米,現保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座西朝東,南北建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梳妝樓已拆,建消防池。全部建築結構完整。解放後,駐進電廠、鄉政府、財貿學校。建築上蓋保持原狀,下部隨著需要改裝成宿舍、課堂、餐廳。
天后宮的戲台、正殿、觀音堂也各具特色。戲台是傳統的木製結構,兩邊立柱上雕刻了各種人物場景,充分體現出了民族文化藝術的面貌,戲台邊上是兩排耳房,其中有觀音堂、羅漢殿。觀音堂內供奉有各種觀音聖像,和媽祖共同為芷江人民祈福求願。

主要景點

青石浮雕

芷江天后宮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也最為人稱道的是門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寬6.3米,呈重檐歇山頂門樓形狀。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檐,十二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左右青石鋪地平台,圍以塑有雙龍、大象、金瓜飾物的石質欄桿。17級青石台階緊接沿河石街,其下水碧波蕩漾,使門坊顯得更加雄偉、奇峻。

坊上浮雕

坊上浮雕,共有95幅,大小不一,互相錯呈。最大的2米見方有餘,最小僅0.09平方米。或龍鳳獅魚,或竹木花草,或人仙神鬼,無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華拱“魚樵唱和”與“耕讀為本”交相輝映,另有“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二龍爭珠”、“獅子滾繡球”、“八王巡天”、“魁星點斗”、“連升三級”以及不知名者多幅。門坊上方正中“天后宮”三字,用筆渾厚圓潤,雖施斧鑿亦曲盡書法之妙。

洛陽橋

只見“洛陽橋”下波濤連天,一箬篷小舟正拍浪穿行其間,船頭行至浪頭之上,乘船之人或貼緊箬篷,或鼓勁搬艄,情勢危急卻並無懼色,橋上有數十人,見此情景,或焦急欲呼之狀,或嘖嘖稱讚首肯,神態各異。橋頭城池,旗桿聳立,旗上書著“泉州府”,一邊橋頭礁石壘壘,石上刻有“洛陽樓”三字。整幅浮雕,將現實與傳說融為一體,引人遐思,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武漢三鎮

另一幅僅有0.216平方米的浮雕,將繁華的漢陽、漢口、武昌三鎮盡收其中。長江、漢水洶湧澎湃,江中102艘大小船隻舟來楫往,盡現百業興旺之景象。舟子有閒談、有對弈、有搖櫓、有飲酒、有對歌,形態萬千,栩栩如生。三鎮沿江的旗斗上,刻有各鎮的衙門名號,筆畫雖細若蠅腳,字字卻清晰可辨。三鎮城樓房屋,鱗次櫛比,無不清清朗朗。方寸之地盡顯宏大場面,細微之處不失毫釐之差,其雕工堪稱精湛絕倫。
“洛陽橋”和“武漢三鎮”二幅浮雕,被喻為門坊這塊“翡翠上的藍寶石”,浮雕採用鏤空與平雕相融的工藝,構思奇巧而精緻。

保護價值

芷江天后宮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五十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地理位置

芷江天后宮
坐落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城舞水河西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