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鄉

芷江侗鄉

芷江侗鄉,一個個山環水復的村莊,一座座雄偉壯觀的鼓樓,一排排工藝精湛的風雨橋,一絲絲醃魚、酸肉、油茶、米酒的飄香,一串串侗家姑娘的笑語歡歌。幾十或幾百戶民居古寨,在木樑瓦蓋的吊腳樓里,生起縷縷炊煙,品嘗民俗生態文化的無窮韻味。細雨輕輕飄下,瀰漫的是濕潤,自然空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芷江侗鄉
  • 景點級別:國家級文化遺產
  • 著名景點:侗鄉鼓樓
  • 鄉鎮能人:王洪元
芷江特色,鄉鎮能人,侗鄉鼓樓,

芷江特色

走在國家級文化遺產——侗族民居經典的玉頭古寨、皇都文化村整齊而狹窄的青石板路上,在保留著諸多明清建築的街巷裡穿行,恍然間走回了那已久遠的歲月。當你走進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神奇侗鄉,在驚嘆、嫉妒大自然對通道的偏愛之餘,你恨不得采綠為蜜,釀紅為霞,挽溪為紗,在侗歌苗笙瑤舞的萬般風情中,如夢如幻,如醉如痴,讓心情像閒雲一樣飄散,讓思緒像仙鶴一般飛翔。“把酒問青天,今夕是何年?若是正當八月,大概侗鄉的白蠟林更會讓你誤入童話村莊。沿平曠河面,邊走邊看緩緩前行。前面小山丘邊有時會出現一個村莊,禾場上有人在曬穀,雞犬之聲相聞。展眼向村右一片山林望去,與四周青翠山林形成鮮明對比,樹梢全是白色,遠望如皚皚白雪。你也許會停住腳步脫口喊道:“怎么回事?棉花長上了樹梢?”其實棉花不會上樹。這是白蠟林,芷江的一大特產。相信你肯定是第一次看到。

鄉鎮能人

芷江侗鄉“能人”帶領全村人 每年外銷水果300萬斤
星辰線上報導:芷江侗族自治縣艾頭坪鄉塘家橋村的果園裡,前來“聽課”的村民們圍得水泄不通,該村黨員王洪元一邊示範,一邊向村民傳授桃樹修枝要領。
在村民眼裡,王洪元是個有膽識、有毅力的人。因家境貧寒,他沒念完國中就輟學回家。迫於生計,他先後到廣州、上海等地務工。在其創業之初,王洪元懷揣借來的2000元錢,購買了200株蘋果種苗。經過精心培育,巨森蘋果第三年就進入了豐產期,改寫了南方不能種蘋果的歷史,創造了北果南移的奇蹟。
為幫助民眾解決技術難題,王洪元分批免費舉辦了水果栽培技術培訓班,還經常給農戶無償傳授技術。在王洪元的帶領下,塘家橋村的水果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全村優質水果和苗木基地達4800多畝,每年外銷水果300萬斤,苗木20餘萬株,產品暢銷廣西、江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今年還出口緬甸、越南。

侗鄉鼓樓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侗鄉鼓樓群即將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竣工。鼓樓群由中心高二十五米的主樓及四個小鼓樓組成,是世界上最高、面積最大的侗族鼓樓群建築。侗鄉鼓樓
圖片圖片
鼓樓群坐落在與其同時動工修建的芷江東新區民族廣場最西端,毗鄰美麗的舞水河。鼓樓群由中心高二十五米的主樓及四個小鼓樓組成,其中主鼓樓有十五層,高二十三點九六米,四個小鼓樓為七層,高十四點四六米,鼓樓群總投資二百萬元人民幣。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鼓樓群的主體部分已全部完工,在清澈的舞水邊,精緻的鼓樓群與古老的風雨橋相映成趣。向上望去這個巨型鼓樓群像寶塔,微微上翹的邊角層層疊疊,氣勢恢宏。最令人驚詫的是,這五座鼓樓竟然沒有使用一顆鐵釘,龐大的結構全靠木榫銜接。獨特的設計,使芷江鼓樓成為世界上最高、面積最大的侗族鼓樓群建築。
據該縣縣委統戰部部長唐志平介紹,芷江是中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之一,在這塊熱土上,侗族先民生息繁衍達一萬餘年。五個樓塔組成鼓樓群,象徵著侗族人民團結和諧。
據了解,鼓樓群最初的創意是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鼓樓,由於芷江機場限高的規定,這項設計未能獲得通過。建設規劃部門經過多方考證了解到,鼓樓作為侗鄉獨有的建築都是以單個的形式出現,於是大膽提出了建造鼓樓群的構想。在九月六日舉行的國際和平文化節中,侗族人民將在這個鼓樓群前獻上獨特的民族歌舞表演,歡迎遠道而來的遊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