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膳

花膳

以花為美食,在我國有2000多年以上的歷史。據《呂氏春秋》載,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精通烹調之術的商初大臣伊尹,不但以“皰中至味”作譬喻,向湯王伸張自己的治世主張,而且還善於以“壽木之華”(樹花)烹飪美味佳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膳
  • 史料:呂氏春秋
  • 簡介:中華之國粹
  • 做法:有煮、蒸、煎、炸、氽;
  • 形類:有菜、飯、粥、羹、糕、湯
菜品特色,發展歷史,習俗,

菜品特色

花卉入膳,乃我大中華之國粹,古已有之。花膳的形式豐富多彩,其中有直接把花與其它物品羼雜一起食用的,做法有煮、蒸、煎、炸、氽;形類有菜、飯、粥、羹、糕、湯。

發展歷史

先秦時代,與食饌相關的花卉有菊花、蘭花等等。《神農本草經》列菊為草中上品,認為“服之輕身耐老”。
《詩經》、《楚辭》亦多次提到食用各種各樣的花卉。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是一部重要的食譜書籍,書中把梅花、牡丹、松花、梔子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鮮花納入可餐之列。到了明清時期,五花八門的花饌食譜專著更是廣為流傳。文人墨客、美食家、醫學家紛紛作詩撰文,著書立說。
屈原《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在說明詩人品性高潔之外,也間接反映戰國末期已見食用花卉的端倪。
漢武帝時,宮中每到重陽必飲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
漢魏時期釀製菊花酒的方法已有簡述。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愛菊成癖,有一次,他痴坐菊花叢中,忽見江州刺史王弘送來美酒,他便將菊花充作佳肴下酒,從此成為古今美談。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載,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飲料。此俗自漢時宮廷傳入民間,相沿成習至今。

習俗

鮮花可食之風更是盛行於唐代。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武則天於花朝日(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遊園賞花,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成百花糕分賜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歡松花,愛吃一種用松花製成的糕點。武則天之後,鮮花入饌之風日盛,並相繼出現《山家清供》、《養余月全》等記述烹調鮮花的“花饌譜”。
唐以後,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做是一種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許多“秀色可餐”的佳話。宋代蘇東坡喜用松花製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載:蘇東坡守定州時於曲陽得松花酒,他將松花、槐花、杏花入飯共蒸,密封數日後得酒。並揮毫歌詠,作了《松醪賦》:“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齊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顏功能。
慈禧常用鮮花美容朝慈禧為美顏養身,常以鮮花為食。每年六月之後,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待紅日躍出地平線,荷花開放後,慈禧令宮女們採摘最完整、妖艷的荷花帶回御膳房,將肥壯的花瓣浸在雞蛋、雞湯調好的澱粉糊里,再炸至金黃酥脆作為點心。她還將玫瑰花搗爛,拌以紅糖,經過特殊的配料加工,製成一種花醬,塗在麵食點心上,食後齒頰留香。由於慈禧太后常用鮮花提取精粹,用於美容、美發、潤膚,所以她的膚發老而不衰。
古人對花饌何以如此嗜好?囿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他們也許不明就裡。近年來,科學家們對花的化學成分研究後發現,花卉含有16~22種胺基酸及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脂肪,並含有維生素A、B、C以及鐵、鎂、鉀、鋅等微量元素,還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物質。具有一定的藥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如菊花能安腸胃、利血氣;金銀花清熱解毒、養血止渴;茉莉花生髮養肌;梨花清熱化痰;梔子花清肺涼血;玫瑰花活血理氣,駐人容顏;芍藥花能行血中氣;月季花能消腫療瘡。由此看來,古人食花習俗確有其道理。
古人吃花饌其意並不在吃,文人墨客以花饌顯示其風流儒雅,王公貴族以花饌顯示其富貴榮華,一般人很難吃到。現代飲食文化更發達,但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尚未聽說過哪個大飯店有用鮮花做成的食物。而在我的家鄉晉南,花饌則極為平常,人人都可得而食之。家鄉的花饌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用洋槐花做的。洋槐花是一種很平常的花,在家鄉,誰也不把它當花去欣賞,但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洋槐花是用它特有的芬芳來提醒人們注意的。初夏,陽光漸烈,樹木正綠。一天,突然嗅到空氣中飄逸著沁人的馨香,一抬頭,呀!洋槐花開了,在綠葉間,一嘟嚕,一串串,白得耀眼,繁得熱烈。很快,街頭巷尾的洋槐樹下,便有了一些貪吃花饌的人。採集洋槐花,通常是用一根帶鉤的長竿連花帶枝鉤下來,也有一些逞能的頑童,猴子般爬上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