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巷(馮驥才著散文集)

花巷(馮驥才著散文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花巷》是馮驥才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1月。

該書分4個部分,由《挑山工》《珍珠鳥》《吃鯽魚說》《無書的日子》《黃山絕壁松》等文章組成。作者的文風優雅,內涵廣博,情感深沉動人,既體現出一位當代文化大家的學識修養、氣度擔當,也流露著他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花巷
  • 作者:馮驥才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約22萬字
  • 首版時間:2020年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散文58篇,分“用心生活”“生命真趣”“藝術人生”“遠方詩意”四輯,其中有作者對人生中的某些重大際遇或親友交往的感慨之作,也有對世事的看法和感想;還記錄了作者工作之餘的生活趣味,有書畫音樂,更有遛攤尋寶、香菸美食,幽默風趣的文字,流露出他“物皆有情”的真情感悟;不僅寫了春秋冬夏、花鳥魚蟲,更有世間之人、人間之情;還收錄了作者遊歷中國內外的自然散文。

作品目錄

Chapter 01 用心生活
Chapter 02 生命真趣
Chapter 03 藝術人生
Chapter 04 遠方詩意
挑山工
珍珠鳥
吃鯽魚說
無書的日子
黃山絕壁松
舊與老
獻你一束花
空信箱
靈感忽至
夕照透入書房
書房花木深
綿山奇觀記
喔,中學時代……
書桌
花臉
歪兒
捅馬蜂窩
日曆
除夕情懷
摸書
墓地
年意
白髮
空屋
小動物
逛娘娘宮
往事如“煙”
馬年的滋味
花巷
小說的眼睛
文化眼光
話說中國畫
致大海
天籟
水墨文字
繪畫是文學的夢
理性的境界
文人的書法
我的書法生活
行間筆墨
我與《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奧地利的象徵是什麼?
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看望老柴
翁弗勒爾
永恆的敵人
古希臘的石頭
巴黎的天空
阿爾卑斯山的精靈
精神的殿堂
細雨品京都
今天的布拉格
義大利斷想
拉丁區,我們那條小街
散漫的天性
薩爾茨堡的性格

作品鑑賞

作者的文風優雅,內涵廣博,情感深沉動人,既體現出一位當代文化大家的學識修養、氣度擔當,也流露著他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在《日曆》中,馮驥才熱情地歌詠日曆的提挈作用,說它是人們生命忠實的記錄,並慨言:“要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曆。”從馮驥才對日曆的格外鐘情上,足以彰顯他對生命的敬畏,對社會和人類的無比熱愛。再比如,他對除夕的詮釋,更顯其思想廣博的一面。在他看來,除夕是中國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其實過年並不是為了那一頓美餐,而是團圓。在這種文化氛圍里,人人無需溝通,彼此心靈相應。”寥寥數語,就表達出了一個文化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傾心仰慕。
作為投身民間文化和藝術保護的學者,馮驥才對“古”與“舊”這些泛著歷史底蘊的字眼,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特別是對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可能涉及到對一些城鎮、鄉村的重新布局和規劃,他更是從文化保護的角度,闡發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一些古民居、舊村落“存留著一種記憶,一種情感”,是傳統文化的根脈,應該予以珍視,因為,在它們身上普遍蘊含著“一種割捨不得的具有精神價值的內涵”。針對一些自然村落,日漸凋零消失的窘況,他籲求保護遠比改造、拆遷意義更大,人們應多一點文化上的憂患意識。
生活並不僅僅是詩與遠方,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作者在《挑山工》中,寫他在游泰山時發現,在遊覽過程中,雖數次超越一名挑山工,但在休息時他也總在與他們同地方休息。不禁敬煙攀談,工人想了一會道:“俺們哪裡有近道?還不和你們是同一條道。你們是走的快,可你們在路上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停下來唄!俺們跟你們不一樣,不能像你們在路上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一腳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的往前走,別看著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面去了。瞧,是不是這個理兒?”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讓人敬佩。
寫文即是寫自己的人生,從作者的文字中便可窺見他的為人處世及細膩的情感。無論是對一年四季如詩如歌地描繪,還是對身邊事物細緻入微地刻畫,無論是在異國的藝術殿堂里流連忘返,還是對故鄉的眷戀、對師長的追思、對小人物的同情,無不滲透著他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處處留下了他對歷史精神的探究,對生命對人生的深深思索。“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幸福。”從這句話中,讀者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對世間的深沉感悟。

作品影響

媒體推介
該書出版後,中國作家網、《揚中日報》《餘姚日報》《淄博晚報》等均作了推介,光明網、《黔西南日報》《阿克蘇日報》《長春日報》《湛江日報》《燕趙晚報》等先後刊發書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花巷》
2020年1月
湖南文藝出版社
978-7-5404-9388-2

作者簡介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現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民協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他是“傷痕文學”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說”在當代文壇影響深遠。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餘種。代表作有《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餘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四十餘種。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