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隨筆年選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隨筆年選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隨筆年選》精選了2012年度最優秀的隨筆作品,盡顯年度隨筆寫作之精髓。全書分為八輯,收錄了《與記憶有關》、《奪了鳥位又如何?》、《三十年師恩難忘》、《安樂寺里的蘇非》、《冷冰川的世界》、《我認識的莫言》等經典隨筆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隨筆年選
  • 作者:朱航滿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6953, 7536066953
  • 外文名:China Essay 2012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隨筆年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航滿,1979年生於陝西,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魯迅文學院第九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特聘研究員。出版著作有評論集《精神素描》、《書與畫像》等。

圖書目錄

朱航滿文學的榮譽——《2012中國隨筆年選》序
第一輯
劉禾六個字母的解法(選章)
景凱旋東歐作家七談
汪暉墓園·顛倒
郭宏安三百歲的孤獨漫步者——為盧梭誕辰300周年而作
施京吾神聖的救贖——寫給一切忠於良知的人
第二輯
劉再復童心說
朱偉我認識的莫言
胡河清靈地的緬想
李靜重說王小波
第三輯
宗璞鐵簫聲幽
高爾泰白頭有約
周志文安平
武藝與記憶有關
第四輯
貝嶺一個真實的人——追憶哈維爾
夏葆元木心的遠行與歸來
熊景明千山我獨行——憶高華
葛兆光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風景——在往日書信中懷想朱維錚先生
朱學勤三十年師恩難忘
第五輯
李潔非明末撮思
張宗子重讀《水滸》
羽戈吳經熊的鄉愁
施康強最後的名士
第六輯
孫郁他以為自己是這個通道的敲門人——1987年汪曾祺在美國
小自從小報走進歷史的上海舞女
楊早一百年前,那場沒約的架
王曉漁一位持不同意見者的“西行漫記”
狄馬奪了鳥位又如何?
第七輯
洪子誠與音樂相遇
李歐梵一位藝術家的生與死——馬勒逝世一百周年隨感
王炎告別“十月”
段煉故宮觀畫記
止庵冷冰川的世界
第八輯
董橋卡普里之戀(外兩篇)
鄢烈山無慢室贊
張承志安樂寺里的蘇非
周成林在大理

序言

2012年,我在《財經》雜誌上陸續讀到南京大學景凱旋教授的專欄文章,其中他在5月8日發表的文章《所謂民族主義》,寫到了原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Dsnilo Kis)。契斯對於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充滿了警惕,由此遭到了諸多民族主義者的攻擊,卻贏得了更多南斯拉夫人的敬仰。他曾親眼目睹了柏林圍牆的倒塌,卻沒有看到米洛舍維奇政權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導致這個國家的聯邦各民族之間大打出手,終於分裂成為六個國家的悲慘後果。1989年10月,契斯病逝。他死後,南斯拉夫因為民族主義導致了種族大屠殺,二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景凱旋說,即使契斯健在,也不可能阻止這場戰爭,但他引用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的評論說,“他的作品維護了文學的榮譽”。契斯的意義在於,保持清醒的文學良知,不被時代的幻覺所俘虜。蘇珊·桑塔格的這句話擊中我心,這是一年來我所讀到的最有力量的話語。
景凱旋教授近年來致力於東歐作家的譯介,他翻譯過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克里瑪的隨筆集《布拉格精神》,2010年5月又編譯出版了關於東歐作家的文集《地下》,向我們介紹了很多陌生的“地下”作家,其中就包括被蘇珊一桑塔格所讚譽的契斯。契斯的小說、散文、詩歌均很有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羅茨基稱讚他的作品“在字義上近乎永恆,對人物的描寫幾乎是所有已知的信條渴望對人類靈魂所做的事”,蘇珊·桑塔格更是稱譽他為二十世紀下半葉“幾乎無可爭議的幾位偉大作家之一”。景凱旋自己也評價說,如果契斯不是英年早逝,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關於東歐這塊獨特的土地,我們知道了哈維爾、昆德拉、克里瑪、米奇尼克,通過景凱旋教授,我們也知道了波蘭哲學家卡拉克夫斯基、保加利亞流亡作家喬治·馬爾科夫,以及被稱之為“南斯拉夫的索爾仁尼琴”的流亡作家米哈耶羅夫等人。為此,我特別將景凱旋教授在雜誌上所發表的這些文章編成一文,題名為“東歐作家七談”。
2011年12月18日,捷克原總統、著名劇作家哈維爾逝世。在我讀到的所有紀念文章中,貝嶺的《一個真實的人》最令人感懷,因為他向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心靈高貴而絕不故作神秘與傲慢的人。在貝嶺的描述中,哈維爾喜歡英國的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並與他們成為好友;他與漂亮年輕的電視明星達格瑪結婚,毫不迴避對於妻子性感魅力的讚美;他在艱難重重中致力於推進捷克的民主化進程,卻也保持了一個作家的詩意與清醒。我喜歡這樣的一個形象。記得數年前,我曾得到一位長者贈送的《哈維爾文集》,那是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自費印刷的譯文集,內部交流,墨綠色的封面,粗糙的紙張,以及封面上哈維爾嚴峻而滄桑的面孔。顯然,哈維爾是一個傳奇,他豐盈而寬厚,“他的作品維護了文學的榮、譽”。這是對於一個作家最好的稱讚,而哈維爾的作品,不僅僅是他在各種特殊環境下所寫下的文字,還有他所留下的精神資源。
三天后,12月21日,木心病逝。我是在北京的一個小餐館裡聽到這個不幸的訊息的,那個冬天的夜晚,我為此感到憂傷。這個被稱之為“天外來客”和“文學界的魯濱遜”的中國作家,在他的故鄉烏鎮走完了自己最後的一段人生旅程。隨後的一個文學筆會上,我向在座的諸位介紹木心,可惜其中無一人所知。儘管有陳丹青等文化名流的熱情推薦,但木心依然是一個少為人知的小眾作家。為此,我在這冊年選中收錄了熟悉木心的畫家夏葆元的文章《木心的遠去與歸來》,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深入了解這個才華卓異的漢語作家。與木心的文運相似又有所不同的是作家王小波,這個1997年去世的中國作家,獲得了大量的冬粉,但從來沒有獲得過主流文學界的認可,甚至還在遭到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冷嘲熱諷,評論家李靜的文章《重讀王小波》,可以算作是對於這個特立獨行的中國作家的一份有力的辯護詞。可以說,他們都以自己對於文學純粹的姿態和獨立自由的寫作方式,以及充沛而特殊的才華,小心維護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榮譽”。
我不願意將這篇短文變成悼文,但我不得不提及1995年離世的上海評論家胡河清。英年早逝的胡河清,生前僅僅留下一部文學評論集《靈地的緬想》,一部博士論文著作《舊途徑與真精神》,再就是一些零散的文學評論作品,後來被收集在朋友為他編撰的遺作《胡河清文存》之中。年初,我就得知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一位朋友正在編撰胡河清的文集。而我則早就喜歡胡河清的文字,因為他對於中國文學純粹的熱愛,對於當代中國文學來自生命深處的體驗式解讀,以及他靈秀融通的學識和文筆,都令我著迷。只可惜對於胡河清,也是少為人知的。我曾向一位編輯朋友介紹胡河清,沒想到她不久即來信,說她讀了胡河清,很有些讀王國維的感受。真是知己之談,令我高興。在編輯這冊年選書稿的時候,我將胡河清為他第一部著作《靈地的緬想》所寫的序言編入此書。舊文重刊,猶如死火重燃。在我看來,它豈止是一篇漂亮的隨筆文章,它還是一篇有關文學的輓歌與詠嘆。我喜歡胡河清的文字,因為他同樣“維護了文學的榮譽”。
對於中國文學來說,2012年10月11日將被記載。此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此,莫言回應說,這是文學的勝利,不是政治的勝利。說真的,對於莫言的獲獎,我個人的心情是複雜的,儘管他是我最喜歡的幾位當代中國作家之一。我讀莫言的小說,總感覺他有一種“神靈”附體的異樣,仿佛有一支不由他決定的上帝之筆在幫助他完成寫作,而莫言則如傳說中的“靈童”一般,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呈上他龐大恢弘又悲涼奇異的文學世界。在所有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之中,莫言都將是一個異稟。朱偉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民文學》雜誌的小說編輯,在文章《我認識的莫言》中,他闡述了自己理解的莫言和這種“莫言現象”。朱偉是莫言中篇小說《紅高粱》的編輯,也是張藝謀電影《紅高粱》的編劇之一,他深刻地指出,莫言的成功,乃是一個時代文化生態的繁榮與寬容,而這個時代,顯然指的是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為此,在此文的結尾中,他這樣略帶感傷地嘆息道:“文化是一種精神,它在呵護下才能被培養,在培養下才能被光大。”
就在編完這部年選書稿的同時,我偶然在一冊商業民刊上讀到北京大學洪子誠教授的一篇文章《與音樂相遇》。沒想到研究當代文學的洪子誠先生,對於音樂的痴愛與修養,實在令人敬佩,而先生在文字之間的所流露的精神態度,也令我回味不已。我立即決定將這篇文章收入到這冊年選之中。在給洪子誠先生的郵件中,我請求他同意將此文收入我所編選的年選之中,也談及了自己起初研讀當代文學的感受。我們這些從應試教育枷鎖中走來的學子,對於文學的認識,大多都是先從教科書式的文學史入手的,從概念到概念,文學都幾乎變成殭屍了。不幾日,先生回信說,他樂意將這篇隨筆收錄到我所編選的書稿之中。而對於我所提及的感想,他說這是中國教育的弊端之一,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由此感慨,幸虧我最初讀到是洪子誠先生的《當代文學史》,而不是其他。更由此,我對於自己編選這冊隨筆年選,也自覺負重甚大,惶恐難當。而對於其中所收錄的作品,也都試圖以能夠“維護文學榮譽”的標準予以重新審視。
2012年11月4日,北京,初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