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德清縣境內,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民國25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996年11月,良渚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渚遺址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批准時間:1996年11月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省餘杭縣、德清縣
  • 編號:8-8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民國25年(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
良渚遺址開工良渚遺址開工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

遺址特點

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範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與此同時,城址內外分布著大量各種類型的同期遺存,與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間形態。
良渚遺址模型良渚遺址模型
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位居三山之中。長命港、鐘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並將城址劃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塊。
城址空間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結構,自內而外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組人工營造的遺存組成。

文物遺存

良渚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總量達1萬餘件。其中,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於分等級墓地,總數不少於7000件,材質以透閃石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研究價值

在所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人類的珍貴歷史遺產,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
良渚遺址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教育和啟發意義。
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保護措施

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良渚遺址位列其中。
1995年,浙江省政府公布《良渚遺址群保護規劃》。
1996年11月,良渚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編制《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2002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實行《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
2012年11月中旬,國家文物局將良渚遺址列入更新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文化

良渚文化以全世界最精美的玉器石器所表征的禮制、連續作業之犁耕生產方式、大型工程營建、大規模社會生產組織系統、早期科學技術思想以及絲織、黑陶、髹漆、木器等手工業抑或商業的萌生而著稱,是中國文明的前奏,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要構成因素,在學界素有“文明曙光”之譽。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營建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並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準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良渚遺址公園良渚遺址公園

旅遊信息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於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