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良渚文化文物。由當時良渚玉器的基本用材小梅嶺玉雕制而成,並採用榫卯結構的工藝將上中下三層連線起來,十六個大小不一的玉編鐘按順序排列而成,兩隻玉鳥置於最上層的左右兩邊,正中央是一隻神眼徽,第二層由兩個玉琮支起頂層,一隻大玉璧穩居正中央,最下層也是用三個大玉琮頂起上面兩層。上下兩道橫槓上沿和十六個玉琮的四方上鐫刻著五百多個古文字,這些文字集甲骨文和石鼓文以及鐘鼎文之風韻,是研究中國古文字極好的物證實物資料。經過文物藝術品自然老化顯微痕跡物證鑑定。持有人為寧波“玉說精舍”韓劍軍。現收藏於北京中藏會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良渚文化玉編鐘
- 館藏地點:北京國粹苑
- 所屬年代:石器時期
- 尺寸:長240厘米,高152厘米
- 所屬博物館:中藏會館
- 所屬地區:北京
簡介,文物介紹,
簡介
2013年,北京中藏會館與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台:北京中藏會館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史前文明館,古玉館,青銅館,琺瑯館,玻璃館,家居館,印璽館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北京中藏會館的眾多珍貴展品。
文物介紹
這套玉制編鐘是發源於長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時期的文物,距今大約有4300年到5500年的歷史了。整器恢弘莊嚴,布局設計大氣凜然,使之產生渾然天成的景象,上古祖先們高超的琢玉工藝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玉編鐘由三層組合而成,由當時良渚玉器的基本用材小梅嶺玉雕制而成,並採用榫卯結構的工藝將上中下三層連線起來,十六個大小不一的玉編鐘按順序排列而成,兩隻玉鳥置於最上層的左右兩邊,正中央是一隻神眼徽,第二層由兩個玉琮支起頂層,一隻大玉璧穩居正中央,最下層也是用三個大玉琮頂起上面兩層。所有的玉器件都用全滿工雕琢,不禁使人驚嘆那細如髮絲的琢玉技藝出自於四五千年前,讓我們後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編鐘由玉璧玉琮等玉器件組合成,玉璧置上,玉琮置下,符合古代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也暗合上天下地,玄鳥飛升,神目放光的良渚文化時期特有的的風格。編鐘上下兩道橫槓上沿和十六個玉琮的四方上鐫刻著五百多個古文字,這些文字集甲骨文和石鼓文以及鐘鼎文之風韻,是研究中國古文字極好的物證實物資料,見證了良渚文化時期無文字考古發現的空白,同樣也印證了浙江平湖莊橋墳良渚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報導。玉編鐘通體光滑細膩,器物整體呈雞骨白狀態,"雞骨白"是收藏界的術語,主要說的是長期埋在土中的玉,會在表面形成一種白色的粉狀氧化物,又稱包漿。是鑑定器物時的必備要素。雞骨白按形成分初期和全白,對於初期的形成目前有探討,有人認為是地溫的熱度使玉受熱,必須處在乾燥的環境中,要歷經大約一兩千年以上的歲月方可呈現此類玉器表象。這套良渚玉編鐘已經文物藝術品顯微痕跡科技鑑定。 藏品歷史淵源: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重要代表,位於長江中下游江浙地區以及輻射到了安徽和山東地區,和紅山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良渚文化玉器材質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硬度在4—6之間。據《周禮》記載,“以黃琮禮地”,玉琮是禮儀器,主要出席宗教祭祀活動和重大禮儀活動。玉琮是良渚玉器文化中的傑出代表。良渚玉琮造型是內圓外方,可能代表中國最早的“天圓地方”觀念。出土時有如下特徵:墓葬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經常與璧伴出;一些墓中有殉人現象。這些現象說明,琮是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有關;他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巫師之類上層人物。琮的造型和紋飾種類繁多,以張陵山所處者年代較早,其造型似圓鐲,外緣淺出四弧形凸起,其上陰線刻獸面紋,形象為粗眉,大眼睛,寬口,口出四獠牙,十分兇猛。其他琮分二節至十數節不等,每節上都有陰線刻各式獸面紋,其形象簡繁不同。簡單者只刻小圓圈代表獸面眼睛。琮上獸面紋還有兩個重要的造型特點,一是面容較短,大多數無下頜,突出大圓眼睛,二是多於雲雷紋相結合。“玉眼”很大,有很多圈,如樹之年輪,更像今人的近視眼鏡。距今約5000年前,天目山余脈的一塊谷地,有一雙大眼睛在杭嘉湖平原上仰望星空,在餘杭良渚一帶逡巡原野。那是一雙靈眼,不光在看,更在發現。於是良渚人首先發現了眼睛在第一時間裡的妙用,眼睛裡一定有神靈,於是他們便把眼睛雋刻在堅硬而又溫潤的玉石上,與神永恆。良渚玉器是新石器時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代表著中國古玉石文化的一個新高峰,引領玉石文化發展的新方向。 此套玉編鐘經過文物藝術品自然老化顯微痕跡物證鑑定,現收藏於北京中藏會館,持有人為寧波“玉說精舍”韓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