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皮膚腫瘤是來源於皮膚的一類良性腫瘤的總稱。其來源有鱗狀上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真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以及皮下脂肪組織,還有一些是先天發育異常的錯構瘤。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境界清楚,分化好,無異型性。皮膚良性腫瘤的腫瘤繁多,十分常見,這類腫瘤不發生轉移,不易惡變,一般不影響健康。
基本介紹
- 別稱:良性皮膚腫瘤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因疾病的不同而各異
- 常見症狀:境界清楚,分化好,無異型性
病因
1.細胞痣
又稱色素痣、痣細胞痣、黑素細胞痣、痣。本病屬於發育畸形,黑素細胞在由神經嵴到表皮的移動過程中,由於偶然異常,造成黑素細胞的局部聚集而成。
2.先天性血管瘤
是在出生時或嬰兒期發生的先天性良性腫瘤,主要有新生血管組成。也稱嬰兒血管瘤。臨床上分為三型即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又稱毛細血管瘤、草莓狀痣)、海綿狀血管瘤。
3.瘢痕疙瘩
為皮膚損傷後,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和透明變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膚腫瘤。患者多具有瘢痕體質和家族傾向,發病與皮膚損傷有關,但多數自行發生。瘢痕疙瘩是皮膚損傷癒合過程中,膠原合成代謝機能失去正常的約束控制,持續處於亢進狀態,以致膠原纖維過度增生的結果,又稱為結締組織增生症。
4.脂溢性角化病
本病是一種皮膚老化現象,多見於40歲以上或年齡更大的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病越多。它與日光照曬有密切關係,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
臨床表現
皮損一般為直徑小於6mm的斑疹、丘疹、結節,疣狀或乳頭狀,多為圓形,常對稱分布,界限清楚,邊緣規則,色澤均勻。數目多少不等,單個、數個甚至數十個,有些損害處可有一根至數根短而粗的黑毛。由於痣細胞的色素含量不同,臨床上可呈棕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或正常膚色、淡黃色、暗紅色。日曬可增加暴露部位色素痣的數量。根據痣細胞的分布部位,分為交界痣、皮內痣和混合痣。
2.先天性血管瘤
(1)鮮紅斑痣:又名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葡萄酒樣痣,表現為一或數個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邊緣不整,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頭頸部多見、常在出生時出現,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發生於枕部及額部或鼻樑部者可自行消退,較大或廣泛的病損常終生持續存在。
(2)毛細血管瘤:又名草莓狀痣。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厘米。大多在1歲以內長至最大限度,以後可自行退化,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綿狀血管瘤:損害一般較大,自行發生,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可高出皮面,呈結節狀或分葉狀,邊界不清,質軟而有彈性,多呈淡紫或紫藍色,擠壓後可縮小,表麵皮膚正常或與腫瘤粘連而萎縮。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海綿狀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主要發生於嬰兒,偶見於成人,是先天性血管瘤中的嚴重類型,約l/4病例死於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惡變。
3.瘢痕疙瘩
皮損初為小而堅硬的丘疹,逐漸超出原損傷部位,呈蟹足狀向外伸展,表面光滑發亮,色紅而有觸痛,表面可有毛細血管擴張。靜止期皮損顏色變淡,質地堅硬,無自覺症狀。皮損常多發,大小不等,好發於胸骨區、肩部、面部、頸部、耳部等處。繼發於燒傷、燙傷者,可形成大面積瘢痕,影響受累肢體功能。
4.脂溢性角化病
本病大多發生於40歲以後,好發於頭皮、面部、軀幹、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跖。開始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隨年齡而增大,且數目增多,直徑1mm~lcm,或數厘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頭瘤樣,有油膩性痂,痂容易刮除。有些損害色素沉著可非常顯著,呈深棕色或黑色,陳舊性損害的顏色變異很大,可呈正常皮色、淡褐色、暗褐色或黑色。本病可以單發,但通常多發,多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
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表皮角化過度,可伴角化不全,顆粒層增厚,棘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並可見基底層黑素增多。
2.先天性血管瘤組織病理檢查
(1)鮮紅斑痣:組織病理顯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擴張的毛細血管及成熟的內皮細胞,但無內皮細胞增生。
(2)毛細血管瘤:可見增生的毛細血管及大而多層的內皮細胞,在某些明顯增生區域內,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後發生纖維化。
(3)海綿狀血管瘤:見廣泛擴張的壁薄、大而不規則的血管腔,似靜脈竇,內皮細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纖維性厚壁。
3.瘢痕疙瘩組織病理檢查
病變位於真皮,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成纖維細胞呈結節狀增生,基質黏液樣,伴血管增生,細胞成分較少的區域間質膠原化明顯,甚至透明樣變。
4.脂溢性角化病組織病理檢查
主要特點是基底樣細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鱗狀細胞分化。其他還有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常伴色素增加。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皮膚或黏膜處出現數目不等的斑疹、丘疹或結節,棕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暗紅色等,圓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診斷不難。
2.先天性血管瘤
(1)皮膚表面可見位置固定的紅斑性皮損,輕壓後帶有短暫褪色。
(2)隆起於皮膚組織的包塊,按壓可縮小,灌注征陽性的腫瘤診斷性穿刺可獲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組織液。
(3)動脈性嬰兒血管瘤可有明確的動脈搏動。
(4)B超及彩超檢查可見特徵性影像。
(5)病損區X光造型檢查可見擴張、畸形血管影。
(6)CT及MRI檢查陽性。
3.瘢痕疙瘩
根據持續存在的瘢痕,超出原損傷部位而易診斷。
4.脂溢性角化病
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好發於皮脂溢出部位及日曬處,呈疣狀損害,一般多發。組織病理學主要特點是基底樣細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鱗狀細胞分化。
鑑別診斷
2.脂溢性角化病主要與扁平疣、光線性角化病、色素痣、基底細胞癌等鑑別,組織病理可以幫助鑑別診斷。
治療
除美容需要外,一般不需要治療。一旦發現皮損迅速擴展或部分高起或破潰、出血時應及時切除。較大的皮損,手術切除後植皮;皮損較小且淺表者,可以給予二氧化碳雷射治療,治療要徹底,否則殘留痣細胞易復發。
2.先天性血管瘤
鮮紅斑痣治療較困難,可試用特定波長的雷射治療;草莓狀血管瘤應先等待自然消退,也可選用特定波長的雷射治療,對生長較快的血管瘤,亦可試用放射或冷凍治療;海綿狀血管瘤治療同草莓狀血管瘤,必要時手術切除。
3.瘢痕疙瘩
治療較困難,部分患者治療後可復發。
(1)局部封閉:皮損內可注射曲安西龍混懸液或潑尼松龍混懸液。
(2)X線照射:切除瘢痕疙瘩後局部X線照射,早期損害可直接X線照射。
(2)外用藥:糖皮質激素、維A酸霜以緩解症狀。
4.脂溢性角化病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療。對診斷不明確的病例,應取皮損做組織病理檢查。由於美容原因需要治療時,可採用二氧化碳雷射、液氮冷凍、鉺雷射、刮術或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