艨艟的製造及套用在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已有記載。但直至唐代前都沒有人知道它的規模和船貌。漢代時,艨沖是水軍的主力船。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於衝突敵船。三國具體的記載可見於陳壽《三國志》。據《三國志》所示,吳軍的將領黃蓋在江夏攻打黃祖時,他曾以艨艟封鎖黃氏退卻的路線。208年,孫權與劉備在的赤壁之戰與曹操戰鬥。黃蓋也利用魏軍用鎖連線艨艟的機會施行火計。孫權征討黃祖,黃祖“橫兩蒙沖”挾守夏口。劉表建水軍也曾造“艨沖”。唐代李荃所著的《太白陰經》記述艨艟是輕快的先鋒船且由兩層組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副教授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三國志》所載的艨艟有別於《太白陰經》。雖然《太白陰經》指艨艟是輕快的先鋒船,但漢代和三國時所用的艨艟的船頭應是設有攻擊敵軍船隻利器的強大戰船。而利器運作的有效性取決於其重量而不是速度。Rafe de Crespigny 的理論是基於黃蓋將艨艟排成浮動堡壘去抵抗黃祖。在北宋時,艨艟的型號及款式仍很簡單。但在南宋以後則逐漸發展成不同類型多槳、構造較複雜的蒙沖。南宋名將虞允文曾在采石磯一役以主力型艨艟攻擊金帥完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