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2005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2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2%;新承接
船舶訂單16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手持船舶訂單396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478億元,同比增長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占造船完工總量的62%。全國規模以上806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256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
工業增加值272億元,同比增長37%。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198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利潤總額47.5億元,
同比增加24.8億元。
2006年中國船舶工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
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新承接船舶訂單425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0%;手持船舶訂單6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3%。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22億元,同比增長37%。完成工業增加值422億元,同比增長43%,
工業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5%。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913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780億元,同比增長61%。2006年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萬噸,達到117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占完工總量的81%。
2007年經濟規模快速增長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業實現全面增長全國規模以上1059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63億元,工業增加值68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3%和70%。
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元,增長60%以上。2007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
利潤總額1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5億元,同比增長136%。
2008年1-10月中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三大造船指標大幅增長,
主要經濟指標顯著提高,船舶出口增長強勁。
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召開會議原則通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根據《規劃》,加快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必須採取積極的支持措施,穩定造船訂單,化解經營風險,確保產業平穩較快發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大型企業綜合實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自主創新,開發高技術
高附加值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
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將現行內銷遠洋船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長到2012年;抓緊研究出台鼓勵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輪強制淘汰政策;今後3年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
船塢、
船台擴建項目;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
2010年,中國造船完工量6560萬載重噸,躍居世界第一,實現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船舶出口額突破400億美元。比2009年底手持訂單上升4.1%,其中海船為5695萬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4.6%。
2011年末,行業總資產達9817.5億元,同比增長14.67%。2011年1至12月,中國造船完工量766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6.9%;新接船舶訂單量362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1.9%,其中海船為1305萬修正總噸。
但2011年以後,全球航運市場急劇下滑。2011年底,中國船廠手持訂單量14991萬載重噸,比2010年底手持訂單下降23.5%,其中海船為4816萬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3.9%。
2012年,全國造船完工量60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1.4%,其中海船為1901萬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204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3.6%。手持船舶訂單10695萬載重噸,比2011年底手持訂單下降28.7%。
同時,近幾年,船舶行業銷售收入也呈先增後減態勢。在2008~2011年期間,行業飛速發展,年增長率均超過20%,2008年,行業增速達到56.39%,年行業銷售收入在2011年達到頂峰,為7232.16億元,2012年,行業銷售收入下滑,步入嚴重產能過剩期,去庫存將是行業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
2013年1-10月份,全國造船完工348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4%;承接新船訂單464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3%;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787億載重噸,同比增長1.1%,比2012年年底增加10.2%。
但全國船舶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1-10月份,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96億元,同比下降11.2%;船舶出口同比繼續下滑,1-10月份,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346億元,同比下降22.6%;企業經濟效益降幅較大,1-10月份,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2億元,同比下降13.9%。
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各省市大力支持船舶製造業的發展,我國造船行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08年11月底,全國船舶行業共有
規模以上企業1232家,存在較嚴重的重複建設現象,產能嚴重過剩。而且相對而言,競爭力強大的大型船舶企業占少數,中小型船舶企業居多,在行業景氣時發展較好,但難以掩飾中小企業較弱的風險抵抗力,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船舶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另外,我國船舶製造業仍是金屬船舶製造業占絕對主體,
修船業、專用設備製造等配套產業、海洋工程等發展較快但相對滯後,一些造船的主要原料和配件、專用設備等主要依靠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造船業的成本。
為了提高我國船舶產業的集中度,增強整體競爭實力,提高
行業風險抵抗能力,降低
經營成本,我國將支持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及其他骨幹船舶企業實施兼併重組,推動大型船舶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或兼併成大型綜合船舶集團,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減少中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時支持有條件的
企業併購境外知名船用配套設備企業、研發機構和行銷網路,打造大型船舶跨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另外,中小船舶企業的造船能力有限,而未來的船舶發展趨勢是大型化、現代化,在保留其核心中小型船舶的製造能力的同時,我國將引導中小船舶企業調整業務結構,發展中間產品製造、
船舶修理、特種船舶製造等業務,開拓非船產品市場。因此,我國將制定出台鼓勵企業兼併重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決富餘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債務合併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採取
資本金注入、融資信貸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實施兼併重組。
儘管我國造船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但整體技術水平差、發展層級低的問題較為突出,一部分高技術、
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擺脫依賴國外設計的局面。船舶貿易主要是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船舶工業仍以賺取加工費為主,抗風險能力較弱。而且我國船舶專業設備發展相對較為落後,專業設備設計、製造能力不足,很多設備都必須從國外進口,成為我國船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發展方向
由大到強
據船舶工業協會有關專家介紹,今年以來全球船舶市場需求出現較大變化。從船型看,貨櫃船成交量持續上升,其中大型、超大型貨櫃船的訂造量增長更為迅猛;特種船、海洋工程裝備的訂造量大幅攀升。全球新船訂單的爭奪已經呈現出技術、品牌和質量的競爭。
最佳化提升
“我國要向造船強國目標奮進,不僅要‘振興’更要‘調整’。”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副會長
於世春指出,高技術、高附加值、節能環保型船舶已經逐漸成為
船東首選,這正是我國調整的方向。
根據
《2013-2017年 中國船舶製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船重工近年累計承接18萬噸
好望角型
散貨船69艘, 30萬噸超大型
油船69艘。中船集團則向市場推出了7.6萬—32萬噸系列
原油船,1400—8530箱貨櫃船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船型。同時,兩大集團都已經具備了1.35萬箱超大型貨櫃船的設計建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我們在不斷向高端進軍,日韓企業並沒有停下腳步,其高端船舶的技術優勢仍然明顯。
孫波認為,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不僅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也要求船舶企業全面轉變管理方式,發展與之匹配的
現代造船模式。中船重工在“十二五”期間將不再搞大的產能投入,而要著力提升“
軟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精細化管理能力,把產能充分發揮出來,以“精”取勝。
國際新標準
船舶航行過程中,為了調節平衡和吃水深度,都需要在船艙內導入壓載水。
壓載水排放過程中攜帶的有害水生物會破壞接受水域的生態平衡。為了控制這一問題,
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要求各類遠洋船舶不得晚於2017年安裝壓載水處理系統,使壓載水達到排放標準。
一旦公約生效,若我國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技術和產品,必然要受國外技術和產品的制約。而青島雙瑞研發成功的壓載水處理系統,意味著我國能夠憑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與國外在同一起跑線開展競爭。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船舶行業要適應國際造船新標準,建立先進造船模式。只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就無法繞開新標準。吃透國際標準、提高核心競爭力是我國船舶工業真正做強的必由之路。“在適應國際新規範、新標準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提高國內標準水平。”
孫波表示,船舶企業也應結合實際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為增強我國在標準制定領域的
國際話語權做出貢獻。
發展海洋工程裝備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製造業。同時提出,船舶行業要加快海洋移動
鑽井平台等自主設計建造步伐。
目前,中船重工已經成功建造了高技術含量的JU2000型、CJ46型等10餘座自升式鑽井平台,掌握了深水
半潛式鑽井平台關鍵技術。中船集團近年來則成功交付了國內
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0萬噸
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
FPSO),使我國在FPSO的開發設計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應該說,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製造能力上,與造船強國相比有一定的競爭力,這也將成為藉助海洋工程裝備打造造船強國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