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般若寺位於四川省
內江市東興區三溪鄉松柏寨,寺始建於唐朝,被譽為“川中勝景”,因曾珍藏全國僅三部《般若經》之一而得名。歷史上的般若寺,規模宏大,莊嚴清淨,寺廟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達百餘人,後因戰亂、歷史原因,寺廟損毀嚴重。
![般若寺 般若寺](/img/c/378/cGcq5iMmNGO2ATZ2ImM4MGMzQmM5kjNhVjN4U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歷史
松柏寨·般若寺被譽為川東聖景之一。系清朝
鹹豐年間甲辰科舉人
張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屬
高橋鎮般若村管轄,其寨牆周長十里三分比當時的內江縣城九里三分還略高一籌。寨內以七山、七堰、八景聞名。寨牆、寨依然遺蹟猶存,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般若寺位於松柏寨東北面,始建於
唐肅宗和代宗年間,經過宋鹹淳時的擴建,明萬曆的重修,直到清代才具有七大殿、兩偏殿的雄偉規模。現存藏經樓部份已修繕為大雄寶殿,寺廟四周還有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石門寺現存69尊造像,最高一尊釋迦牟尼造像高約4米,腳踏
蓮花,線條豐腴肥美,形象生動。另有30餘尊高約1.5米造像,頭部全數不存,只留下一排排斷石痕與眾多神州傳說成為一樁“無頭菩薩案”而令人稱奇。靈芝岩岩石凸出,形成近一華里的天然石棚,“佛耳岩”62尊造像雕刻於石壁之上,保存完好,多數成於唐代,高的達6.5米,小的僅數寸。
相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落實黨的宗教政策,1989年東興區政府決定開放般若寺,該寺開始了修復工作。經過數年的復修,般若寺初具規模,92年1月3日,區政府以內東區府發(1992)001號檔案批准般若寺為正式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廟成立了寺廟管理委員會,步入了正常的宗教活動軌道。現在,般若寺山門正前方有一座紫紅色石砌照壁,書有“佛”、“福”。正門中上方有全國
書法家晏紀元書寫的“般若寺”三個大字。兩邊對聯是書法家
李果青用隸書書寫。進入寺廟第一殿是天王殿,迎面接引眾生的是大肚慈顏彌勒菩薩,背面是手執金剛杵的護法韋陀菩薩,相貌威嚴肅穆。
建築
大雄寶殿是原藏經樓改建而成,樓房簡瓦
寶頂、紅漆柱子,黑漆正門。正中塑金光閃閃的釋迦牟尼佛;背後是西方三聖,文殊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兩旁是十八羅漢,表情自然,栩栩如生。寺廟東邊是金碧輝煌的
觀音殿,塑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像;西邊是
祖師殿,塑有地藏王菩薩,濟公和尚、丈雪祖師像。
![般若寺 般若寺](/img/c/626/nBnauEWNxQmMygTOyUDM5cjZmBjN2IGNkZmNwEGNmRjMyQmN2EzM0ImZz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