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獅子
  • 外文名:lion dance
  • 類別:傳統民間藝術
  • 舊稱:太平樂
歷史淵源,傳說故事,廣州舞獅,

歷史淵源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舞獅子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線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舞獅子

傳說故事

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

廣州舞獅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舞獅子
舞獅子
另外,舞獅在廣州俗稱“舞醒獅”,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這種民間迎祥納吉的習俗,由來已久,歷久不衰。
當代廣州的醒獅頭多從佛山購入,佛山醒獅被稱為“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舞獅同場表演。南獅造型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
舞獅子
廣州傳統的武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動作難度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舞者各舞獅頭和獅尾,站在二人的肩膀上表演,有高至三四層人上表演的。表演動作是沿著一根竹竿一邊往上爬,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預先扎掛在竹竿頂尖上的“青”採下來。所采的“青”是一顆帶頭的生菜。菜中還扎有一封利是和香菸之類。舞者採到“青”以後(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舞獅子
過去廣州的武館均附設有“獅子會”,教練拳術與舞獅,“文化大革命”時被“掃除”。80年代以後,郊縣城鄉有的村鎮又開始恢復獅子會的組織,教習舞獅活動。
本為活動在民間的舞獅,現在被文藝工作者改編、加工為獅舞而搬上了正規舞台。它既保留了傳統風格和意蘊,又加進了許多現代手法,驚、險、奇、特,優雅通俗。這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舞獅,今天煥發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受到廣大民眾所喜愛。
關於廣州醒獅的發展、衍化過程,《羊城今古》有一篇文章寫道:中國的舞獅,分北獅舞和南獅舞兩大類型,獅子的造型也南北各異,舞法也不盡相同。
舞獅子
廣州的醒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獅舞。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象”。
粵俗語好鬥,常體現在舞獅活動上。舞獅活動在民間廣泛開展,形成了許多門派,直接因舞獅引起的衝突時有發生,獅頭撞獅頭的打鬥,在許多衝突的場面曾出現過多次。所以,有一位舞獅老師傅說:“在獅頭上安一個角,初時還是鐵造的呢!”這樣,一種鐵角、青鼻、獠牙、牙刷須(短髯)的打鬥型獅子出現了,廣州人稱這種獅子為“張飛獅”,又叫“武獅”。  後來,這個角成為南方獅的一種裝飾物。廣州的醒獅,其形像還有小異,一般都是以獅頭的圖案設計加以分別,比如額頭、臉面、面頰(腮)、舌頭、鬍鬚等等的著色和圖案不同,分別有關刀紋、螺旋紋、如意紋(採用佛教的紋飾)等等,因而也分別稱為“劉備獅”(也叫成文獅)、“關公獅”(屬武獅一類)、“張飛獅”等,此外,還有金獅、彩獅、虎斑獅,或者鶴(山)裝獅、(香)港裝獅等等,其名稱之多,不勝枚舉。
舞獅子
廣州的醒獅,可以說是神態各異,舞態多姿。“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雷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興奮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舞獅子
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它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就步法來說,有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內外轉身擺腳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匯在一個“舞”中,這種“舞”,一般體現在采青的獅舞上,因此,采青成為舞獅活動中最精彩的高潮。另外,民間的舞獅活動,創造了許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蓮花舞、花籃青舞、步步高舞、橋底咬青舞、獅子出洞舞、高台群獅舞、獅子躍龍門舞、雙獅撲青舞等等,花樣繁多。
舞獅子
凡新獅初舞,按照傳統的俗規,要進行一個莊重的儀式,叫做“開光點睛”。這儀式的舉行是很嚴肅的,開始要焚香、灑酒,同時敬請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雙親下有子孫齊全的人執行“點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灑酒)之後,向東南方肅敬三鞠躬禮,這時,鞭炮齊鳴,鼓樂聲四起,大頭佛舞跳在獅子周圍,用柚子葉或黃皮葉(民間認為這些葉可以祛除邪氣)為新獅打掃全身。據說這是給新獅以吉祥之氣、播福之力,就是說給新獅以生命之源,然後,再把這些葉插在它的角旁,並用絲帶為它的角裝飾一番,叫做“簪花掛紅”。之後,鳴鼓殺雞,滴雞血於盆中舉天以示。點睛的人,手執新筆,神態嚴肅的氣氛達到頂點。只見那人躬身獅前,眼定、手定,在獅子的右眼上點上一筆,又在左眼上點上一筆,點睛人把執筆的手揚起時,立即,全場歡騰,鼓聲雷鳴,鑼聲大響。瞬間,新獅在地上蠕動,驀然騰起,在歡聲笑語中,舞動它那美妙的身姿。人們把它舞動起來,便成為百獸之王,可以辟邪納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獅子了。
舞獅子
舞獅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