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獅源流
- 類別:傳統民間藝術
- 國家:中國
- 用途:助興
舞獅源流,北獅表演,南獅表演,
舞獅源流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舞獅源流的歷史,獅子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獅表演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相傳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以後便有了"北獅"之稱。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獅表演
舞南獅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說,傳說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由於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它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返回:傳統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