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經墓是“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的墳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舒經墓
- 外文名:舒經墓
- 舒經的墳墓:汀州首富”、“東南錢王”
- 墳墓:8座
舒經墓是“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的墳墓。
舒經墓是“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的墳墓。百度名片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
舒氏家族墓群系清末民初省會貴陽望族開明士紳舒敬堂、舒竹坪父子及其後人的家族墓葬群,現存墓葬30座 占地3000餘平方米,2005年7月,經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花溪區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舒敬堂、舒竹坪父子在清朝光緒年間同時受清廷賜封資政大夫(二品文職散官),父子二人之妻同時受清廷賜封二品夫人,舒...
孫昌恭墓神道門,神道門在山下河邊,花崗岩質,單座二柱,頂鐫有石獸。墓及神道門原在青山直上黃垟。1978年因建茅永公路,遷於此,墓與神道門為一組。1986年建雷達山路,復遷神道門於今址。墓存碑誌一件,上款“乾隆戊戌科探花裔孫希旦吉立”,下款“道光辛丑年進士裔孫鏘鳴重建”。神道門為清探花孫希旦建於清...
據文物考古專家估計,在旗山村村域內,擁有的戰國古墓可能多達數千座,旗山戰國墓群是皖江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都不多見的大型古墓群。出土文物 樅陽縣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樅陽春秋時為群舒之地,戰國時屬楚地,故楚文化對樅陽影響很大。從旗山戰國墓葬群的形制和出土文物來看,具有明顯的...
徐州墓群,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它是漢代獨具特色的埋藏方式之一,是漢代喪葬制度的一個重要表現,標誌著漢代埋藏習俗的一次重要變化,對於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
7、“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墓。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但遺址猶存。現存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
舒經墓墓主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遺址猶存。在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長安崬 長安崬在閩粵贛邊的閩西武平,...
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但遺址猶存。現存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探尋遊覽舒經墓,可使遊人對明朝時期武平...
大甸山遺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龍泉村。2012年11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正式對大甸山墓地進行考古發掘。2013年1月初,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實際發掘有效面積2000餘平方米。大甸山遺址總計發掘各類墓葬198座,其中,土坑豎穴墓174座,土洞墓23座,瓮棺葬1座,出土各類隨葬品268件(套),出土...
古城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歷代為郡、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古城美譽 古城坐落在面積達4.6萬畝的河北省三大窪淀之一...
經考證,墓主是齊景公,齊景公名杵臼,是姜齊的第25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據載,在他的後期“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十分腐化。而且特別喜歡馬,在宮中有專門給他養馬的人,他的愛馬死了還要處死養馬的人。龐大的殉馬葬式,看出了齊景公的奢侈豪華,...
五座祖墓坐落在上32級石梯階一高台上,其型如“太師椅”。上首左側為烏蘇氏的八世祖渣努(通議大夫)、佟佳氏淑人之墓,右側為渣木奇、赤希理氏之墓(渣努之弟)。下首為烏蘇氏九世祖巴爾柱、桑達氏之墓(渣木奇之子),右側為富岱(從三品通議大夫、渣努11子)、舒木祿代淑人之墓,中為穆成額(正三品城...
菜花山,又名寨華山,菜花神山,祖山,周主龍王山崗。菜花山山系屬西秦嶺南麓。相傳因山上有很多菜花蛇而得名,又說相傳山底下鎮壓著“千年菜花巨蟒”。山頂有菜花山堡,堡中有一圓形土丘,相傳此土丘為“周主龍王”母親的墓冢。當地人說此土丘年年都在長高,一年一寸,非常神奇。菜花山,在陰坡村哈大路,遠...
整個墓地有著明顯的特點,即越靠近滍陽嶺南端年代越早,越向北年代越晚,也就是說,這批墓葬是按年代順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漸埋葬的。而且大中型墓均依次埋在滍陽嶺脊的中線上,中小型墓排列在東西兩側,並且往往是以一兩座大墓為中心,周圍聚集著數座中小型墓葬,形成一片片家族墓群,顯示出“聚族而葬”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