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
宋代名相李綱、理學家王陽明、明朝抗倭英雄俞大猷等在此留下歷史遺蹟,武所的民情風俗至今保留著中原遺風。在人不逾萬、戶不逾千,方圓不過十里的中山鎮內,卻聚居著102姓為福建省三大方言島之一,被譽為客家文化孤島,被稱為"天下一絕";名勝風光有九圍十八寨、一樹遮三城、九井十三燈、十三廟、七鞭打老虎、平橋翠柳、十里竹林、丹井溫泉等。
古鎮歷史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始置汀州,並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鎮。南太保三年,並武平、南安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為武平縣。中山為當初場治和縣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設武平千戶所,簡稱武所。據民《國武平縣誌》,明朝有三十五姓軍籍調住武所。其中,來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王、丘、艾、李、余、車、吳、周、許、舒、程、鄔、董、劉、洪等十五姓均來自撫州。從語音和辭彙來看,軍家話與贛語有相似之處,但他們有強例的獨立與武平客家話之外的意識,對進入軍家人家庭並成為其中一員的客家人,要求學會軍家話。這種強列的意識使軍家話代代相傳。武平中山鎮位於閩粵贛邊界的客家地區,是千年文化古鎮,素有“小京城”之美稱。唐寧時是武平縣的場治、縣治所在地,舊稱武平所,簡稱武所。中山三個村落,人不愈萬,方圓不過十里,卻聚居著100多個姓氏人家,並自清朝以來一直廷續至今。這一文化奇觀在全國各地鄉鎮絕無僅有,備受海內外學術文化界的關注,被譽為“客家百姓鎮”。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間諺語告訴我們這裡是先有廓,然後才有城;武所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
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通濟門、朝陽門、水門、文明門為新城四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時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前後歷時100多年的建築,如今只僅存“迎恩門”。它建於明朝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
天安門(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雄偉壯觀。當你登上城樓時,可府瞰新老兩城全景,正如舊時的寫照:“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戶入雲霄。”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城樓上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殘餘的兩根石柱是凝固的歷史。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旋轉虛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花燈。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3天,中山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元璋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裡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面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牆”、“魚躍龍門”、“金雞啼曉;……繪盡人間景致。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下層為木偶戲台,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竟達10餘台,真讓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歷史遺留要算至今兀立於風雨之中的
相公塔(又叫
潰尾塔),它建於嘉慶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該塔分為七層,每層呈八角形,一至五層,每層四周開有互為稱的門孔,六、七層內實行封頂,塔頂已崩潰不全,葫蘆形頂尚可辨認。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橋,這是武所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傳清吧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她慈善好施,一聞中山通濟橋(當是橋名)又破壞了,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這次重建後,把通濟橋改名為永安橋,在八拱上方中,相間嵌著二十石匾額: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繼光”。留傳至今。
武所的歷史遺蹟還有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廟,九圍十八寨等,向後人昭示著它的千年興衰。
孤島方言
該鎮以"軍家方言島"著稱,與客家話兼相使用的"軍家話",象一個獨立的語言孤島,處在客家的包圍之中,歷經五六百年而不衰,這種奇特的現象,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豐富的文化資源、旅遊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102姓氏
中山102姓是劉、趙、徐、曾、賴、鐘、李、林、凌、馬、紀、戴、牛、王、潘、程、廖、歐、蘭、藍、危、丘、周、石、洪、張、邱、謝、羅、修、吳、賈、溫、陳、俞、阮、彭、鄔、熊、楊、饒、聶、董、胡、蘇、汪、龔、古、陶、盧、綠、許、童、鄒、鄭、呂、文、魏、巫、幸、本、卓、溧、塗、孫、莫、馮、田、曹、夏、倪、練、湯、艾、雄、能、沈、傅、黎、高、葉、江、宋、仁、帶、華、季、管、麥、侯、黃、莆、連、朱、蔡、何、舒、余、龍、翁、范、鄧
十八將軍傳說
朱元璋一聲號令,送來了 35 姓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依靠功臣奪得天下的朱元璋,殺起功臣來可是眼也不眨。炮打慶功樓,廢除巫相而分權六部,創設衛所而又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朱皇帝穩坐金鑾椅上集全權於一身,全國 180 萬軍隊就這樣編入各個衛所之中。現在的中山,成了武平千戶所駐地,從此稱為武所。
當時,這一帶草寇造反,朱皇帝下令平亂。面面相覷的武官們個個腦滿腸肥身長膘,實在不願再勞神奔波了。朱元璋腦門一轉,喚人端來一大缸帶毛的生豬肉,說是誰能當場吃下生毛豬肉便免於出征。 18 個武官想起老婆孩子熱炕頭,咬咬牙關,毅然站出來茹毛飲血、須臾毛肉食完、 18 勇士正暗自慶幸度得一劫,誰料高人頭上有高人,人算怎如天子算,朱皇帝一道聖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將也,一體加封將軍,出征武平,違者斬。”這一下, 18 個武官腸子也要悔青了,只嘆命里犯刀兵,由不得你也阿哥,從此十八位將軍率兵駐紮武所,一生都未回都城,在此傳宗接代世世代代。
古鎮風土人情
1、
迎恩門。
明朝時期,武所中山先後築有老城、片
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們將武所城簡稱為“三城”。一彈丸之地築有三城,舉世罕見。這是因為中山乃閩粵贛邊軍事重鎮,自古為
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設千戶所,正千戶的官階比太守還高一級。這裡不受縣署管轄,好比獨立王國,故有如此規模。歷經“大躍進”和“文革”,中山城池被毀,現僅剩一座“迎恩門”,巍然屹立,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據考證,明抗倭名將
俞大猷在迎恩城門上築有“讀易軒”,日教士子讀書擊劍。只可惜“讀易軒”後毀於戰現在城門之上僅遺偌大一個遺址。
2、
古街。從
迎恩門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間店鋪,是當年武所中山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明證。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濃縮的歷史。老屋夾道的古街,難掩其昔日風華,在她身上依稀殘存的鉛華,依舊散發著遠古而誘人的清香。與古街相連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門及讀易軒,更襯映出古街的古典與悠遠。流連於古街,沐浴著
中原古風,挨家挨戶門上查看姓氏門聯,人們的思緒早已神遊於千年往事之中,別有一番感受與情趣。
3、
永安橋。此橋為一王姓老夫人樂善好施,囑其子孫將為其做壽設宴的錢用於在此建一座大橋,
於清道光10年(公元1810年)建成。清末著名保台抗日誌士、愛國詩人
丘逢甲題寫“永安橋”和“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橋的八拱上方。1930年6月2日,
毛澤東、
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和紅六軍在永安橋附近勝利會師,然後分頭向武平其他地方進發,武平革命鬥爭從此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此橋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相公塔,又名潰尾塔(當地軍家話和客家話),位於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相傳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相邀到此登山賞景、吟詩作賦,故名相公塔。據說當年的
風水先生稱,距武所中山城東北部(即今武平縣城一帶)的地形為下山老虎形,這下山老虎正朝武所中山方向而來。為阻止猛虎南侵,須建七座鎮虎塔,稱為“七鞭打虎”。如今物換星移,歷經歲月滄桑,七座塔中僅相公塔碩果遺存。相公塔外形壯觀,猶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歷史巨人。
5、十里峽谷畫廊: 位於中山古鎮南部15公里外的峽谷,是6500萬年以前由於
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地殼變遷形成的侏羅紀大裂谷,呈南北走向,從貴州綿延至我鎮,僅鎮域段長20餘公里,最低海拔約700米,最高海拔在1442米以上,山體為丹霞地貌,在
林溪相間中,溪、瀑、灘、崖、石、洞渾然天成,幽、險、雄、壯、秀集於一身,風光秀麗,景色十分迷人。
6、“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墓。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
建築材料考究,
結構精緻,
規模較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但遺址猶存。現存中山城郊
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探尋遊覽舒經墓,可使遊人對明朝時期武平乃至汀州的社
7、長安崬:長安崬在閩粵贛邊的閩西
武平,在
武夷山脈南端,在“客家百姓鎮”西北約5公里處。
按當地客家習俗,高山的頂峰,稱作“崬”。長安崬,既高且險。地方資料顯示,此地海拔1260米,在武平境內,高度僅次於武夷山脈南端最高峰
梁野山(海拔1538米)。
8、樹德橋:據《南靖縣誌》記載,該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遷居於此的吳氏先民,為方便村民及來往行人,利用溪岸的天然巨石作為橋基,建造成單孔石拱橋,孔高9米,橋長30米,寬3.5米;橋面用卵石鋪平,左右兩端有石板梯;橋上建造橋亭,為木結構青磚紅瓦小屋,左右兩邊敞門可供通行;小屋牆內有一面開小窗,窗下橫放一條2米長的石板凳,以便行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