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興寧版畫,又稱木刻,主要以木質板材、專用刀具創作刻印而成,是興寧的傳統美術。興寧版畫活動,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1931年春,興寧籍學生陳卓坤、陳鐵耕等5人,在國立杭州藝院成立了“一八藝社”木刻部。1931年8月,魯迅先生在上海舉辦中國美術史上第一個木刻講習會,參加學習的13個青年中,興寧就有
陳鐵耕、
陳卓坤、鄧啟凡、
黃山定、
鐘步卿5人。在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影響下,興寧的版畫創作活動逐步開展,湧現出
羅清楨、
張慧、
羅映球、
王立、
荒煙、
吳渤等一批頗有成就的版畫家,羅清楨成為興寧版畫界的代表人物。期間,興寧籍版畫家創作了一大批版畫作品在各個報刊發表和參加展覽。
新中國建立後,興寧的版畫事業不斷發展。文化、教育等部門重視版畫藝術,經常組織版畫作者開展創作活動,舉辦版畫展覽,在中國小開設版畫教學課。1957年,羅映球、曾均華、張緣波、陳煥強等美術教師分別在
寧中中學、
興民中學、
龍田中學、城鎮中學成立美術組,促進學校版畫活動的開展。20世紀50至60年代,興寧又湧現出張運輝、羅超群、曾道宗、潘晉拔、陳偉巨、羅幼新、曾均華、鐘鋼城等一批頗有成就的版畫家,羅映球成為興寧版畫界的領軍人物。興寧版畫作者的不少作品參加了各級展覽並獲獎。其中羅映球的版畫《古松蔭下》《邊地鮮花》分別送墨西哥、澳大利亞展出,版畫《歇晌》《學校紅磚廠》參加全國第二、四屆版畫展。20世紀70年代,興寧又湧現出一批嶄露頭角的版畫家張治平、陳慶雄、羅昌明、羅冠桓、陳誠謀、肖希正、劉衛星等。興寧作者的版畫作品《煤山》等作品參加全國、省、梅縣地區展覽並獲獎,興寧的版畫創作隊伍進一步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興寧的版畫活動蓬勃開展。1980年6月20日,為紀念新興版畫運動的開展,在老版畫家羅映球的帶領下,成立了清楨版畫會,有會員20多人,後來發展到80多人。版畫會成立後,曾舉辦過5次會員作品展覽,7次與外地有關單位舉辦作品聯展,舉辦過8次個人展覽,先後出版了第一、二、三集《清楨版畫會作品選集》。版畫會有11名會員被吸收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其中3位是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1991年,會長羅映球和版畫會顧問王立榮獲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清楨版畫會的16位會員的20幅作品,曾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10、11回日中交流美術展”,王立的黑白木刻《古林泉聲》獲“橫濱市市長獎”。羅映球的套色木刻《嘉應風光》獲“橫濱市教育委員會獎”。在“第12回日中交流美術展”和“現代中國畫·版畫展”中,清楨版畫會的14位會員的15件作品參展。
興寧文化等部門重視支持版畫創作,多次舉辦版畫作品展覽。為了更好地培養版畫創作的後繼人才,自1980年開始舉辦過近10期版畫創作培訓班,並通過版畫會的美術教師在各中國小美術培訓班中進行版畫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1985年,興民中學學生劉小忠等4位同學的版畫作品入選第一屆中國少年兒童版畫展;1986年,興民中學學生藍於導的木刻《相持》參加日本第十七屆國際兒童畫展展出。有不少報刊介紹和推廣興寧從娃娃抓起的經驗。《
南方日報》等全國、省、市報刊多次刊登清楨版畫會會員作品,介紹興寧版畫和清楨版畫會活動情況。興寧版畫在整個廣東省以至更大範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興寧版畫活動也面臨著新的困難,主要是經費嚴重不足,其次是版畫作品難以找到更好的出路;再就是後備力量不足,作者隊伍出現斷層和青黃不接的現象。
為了更好地保護興寧版畫,使活動不斷開展,興寧市有關部門將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一、健全機構,健全以清楨版畫會為核心的版畫活動機構;二、蒐集資料,組織有關人員做好新興版畫前輩的史料研究和作品收集整理;三、組織培訓,辦好每年一期的版畫創作培訓班,培養後備力量;四、舉辦展覽,辦好每年一屆的版畫作品展,獎勵新人新作;五、出版畫集,通過各種渠道出版個人和全市版畫作品集;六、籌集經費,積極爭取黨政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籌集必要的經費投入,促進活動的開展,使興寧版畫這一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燦爛奪目。
保護措施
2009年03月20日,興寧版畫被
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2年05月20日,興寧版畫被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序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