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條件
從1978年起,學校按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了“以教學為主”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充分地調動了全體師生的積極性,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完善。1985—1986年,上級撥款14萬元,旅港同胞李發、陳日章、張丙海、李育松、王冶東、陳橋新等先生慷慨解囊,共投入26萬元建成了先賢樓;1986—1988年間,
香港嘉應商會會長
劉宇新先生與
曾憲梓、
羅煥昌等18位先生,籌集港幣80萬元(其中,劉宇新先生贊助35萬元),重修了學宮的大成殿,重建了文峰書院和戟門;1989—1991年,劉宇新先生又獨資40萬元港幣,改建了尊經閣,建造了尊師樓,並將學校園改建為愛生樓;1991—1993年,學校投入67萬元拆除原膳堂建造了綜合大樓;1997—1998年,由李學淵之子李祖慧先生認捐100萬元,多方籌資共投入270萬元拆除明倫堂,建造了綜合性辦公大樓——學淵樓,由劉宇新先生捐資10萬元拆除原科學館建造了宇新讀書亭;1998—1999年,投入147萬元拆除靠近南街居民的一棟舊教學樓,並在原址重建一棟新教學樓;2000—2001年,投入500多萬元購買了連線運動場南端,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興寧市印刷廠整體,並把主樓改造裝修成14個教室;2001—2002年,投入近90萬元建造了高大雄偉新校門。
此外,1988—1997年,學校在校外共建造了4棟教師住房。
教學設施
整個校園終年綠樹成蔭、繁花掩映、環境幽雅。校內有古色古香的欞星門、
狀元橋、戟門、大成殿、尊經閣以及飛閣流丹的讀書亭。其中,大成殿是省級文物,殿內保存著清代康熙御匾“萬世師表”。校內還新辟了
生物園、
地理園、文化長廊以及素質教育專欄,文化氛圍濃郁,是”學院式、園林化”的求學育人的理想場所。新建的校門保持著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紅牆綠瓦,美輪美奐,氣宇軒昂,是興城一大景觀。
校內有分散的互不干擾的教學樓5棟,綜合樓1棟,學生宿舍2棟,師生廚房1棟。圖書館藏書6萬餘冊,各類報刊100多種。有獨立的標準足球場1個,羽毛球場2個,籃球場3個。綜合樓裝備了一個階梯教室,兩個多媒體教室,三個計算機教室(各有電腦60台),一個課件製作室,一個語言實驗室以及一個用於教師培訓的計算機室。
師資力量
全校共有教職工217名,專任教師163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3人(含特級教師1人),中學一級教師98人;有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勞動模範5人、市級以上優秀教師10多人,組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辦學特色
自2000年4月評為“梅州市一級學校”以來,學校緊緊圍繞“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這一宗旨,高度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設定專門機構負責學生第二課堂活動,成立文學社、文藝隊、合唱團、足球隊、籃球隊和各類學生社團。我校“南院”文學社刊物《興民文苑》至今已出版了148期,學生的優秀作文專集《採薇》亦已出版了五輯。文體活動多姿多彩,學校文藝隊多次代表興寧市參加省、市中學生文藝匯演並獲獎。學校重視藝術教學工作,做到“四到位”:領導到位、師資到位、教學設備到位、措施到位。2006年高考,該校藝術類考生共有18人上省線,遙遙領先於其它普通完中。該校2006年開設的初一年級音樂特色班,經過半年多的探索、實踐,收到顯著成效。特色班的學生在文體方面文化成績方面均遠遠高於普通班,真正達到了全面發展。
辦學成就
近幾年中考、高考,升學人數和升學率均位居普通完中前列。2001年高考,省線入圍257人,藝術考生上省線人數為18人,居全市完中之冠;2002年,高考又獲優良成績,高考分數上重點線的有10人,本科線的有95人,入省線人數達247人。另有30名藝術類考生參加考試,有20人入圍,達到了”低進高出”的預定目標,超額完成市教育局下達的任務,高考排名為全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