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寧市宋聲中學
- 創辦於:1965年8月
- 位於:興寧市最南端
- 簡稱:宋中
簡介,學校發展,設施設備,辦學目標,歷任校長,瀾聲友誼,興寧概況,
簡介
廣東省梅州興寧市宋聲鎮宋聲中學簡稱宋中,宋聲中學的前身為宋聲農業中學。創辦於1965年8月,位於興寧市最南端,與五華縣、豐順縣、梅縣區三區縣交界。當時只有2個教學班,92個學生,5個教職工。現有5個教學班,228個學生,28個教職工。曾多次被上級教育部門評為綠色學校、安全文明小區,中考成績一直位於全市前列,為廣東梅州東山中學、廣東梅州市曾憲梓中學、廣東省興寧市第一中學等名校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國中畢業生,從1998年開始,和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觀瀾第二中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和交流關係。
宋聲中學資料
名 稱:興寧市宋聲中學
地 址:興寧市宋聲鎮
職工人數:33
法 人:劉志環校長
經營範圍:中學教育教學
經濟行業:普通中學
學校發展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適應時代的要求。1971年,宋聲農業中學轉制為全日制完全中學,並命名為宋聲中學。1971年至1977年,宋聲中學每個學年有6個教學班,即初二年級2個班,高一、高二年級各2個班,每學年學生的人數均在330人左右,教職工22人。1977年,壓縮了高中部,轉制為全日制初級中學。
1985年至1994年9年時間,興寧縣教育局先後撥款共40萬元,拆除了前棟450平方米的平房,隨即在原有的位置上建造了三層教學大樓的主體工程,剩下的裝修款項,由不少賢達人士和校友慷慨解囊,熱心資助解決,合計捐款42800元。
1993年至1995年3年時間,在教育局和宋聲鎮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先後下撥教育附加費60萬元,在學校的背面興建了一幢三層師生宿舍樓,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同時改建了廚房,開闢了學校運動場。1992年,得到藍欽文牧師的大力支持,投資7萬元,興建起一個+“施達飯堂”。
設施設備
1997年至2002年5年期間,教育局先後又撥款15萬元,開展“手拉手”活動的深圳市觀瀾第二中學資助2萬元,黃鏡芳老闆資助1萬元。加上1998年由陳啟祥校長帶領學校行政一班人利用暑假時間外出捐款,總數達3萬元,合計籌集資金21萬元。用於修築運動場的擋土牆,建造司令台,興建文化牆、打水泥校道等附屬工程。
辦學目標
學校自開辦以來,教育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歷任校長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備註 |
陳林坤 | 校長 | 1965.9—1971.8 | 68—71.2革委主任 |
戴振輝 | 校長 | 1971.9—1989.8 | 71—77年革委主任 |
周連芬 | 革委副主任 | 1973.9—1975.8 | |
張惠珍 | 副校長 | 1975.8—1980.8 | 75—77年革委副主任 |
黃秉春 | 副校長 | 1984.9—1989.8 | |
校長 | 1989.9—1993.8 | ||
陳岳華 | 副校長 | 1992.9—1993.8 | |
校長 | 1993.9—1997.8 | ||
陳啟祥 | 副校長 | 1996.9—1997.8 | |
校長 | 1997.9—2002.5 | ||
李茂華 | 副校長 | 2001.2—2002.8 | |
黃煥強 | 副校長 | 2002.6—2004.8 | |
劉志環 | 校長 | 2002.6—2007.7 | |
蔡龍江 | 校長 | 2007.8— | |
薛華蘭 | 副校長 | 2011.12— |
瀾聲友誼
在一個校友的聯繫下,宋聲中學和觀瀾二中從1998年開始,一直保持交流和合作關係,每年選派老師和學生代表到對方的學校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交流和體驗生活。這一方面可以支持和發展農村教育,一方面也可以讓深圳的小朋友能夠體驗一下農村的艱苦生活,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我們相信瀾聲兩校的友誼一定會地久天長。
興寧概況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地跨東經115°30′至116°,北緯23°50′至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縣相接,東部與梅縣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相連,西北部與龍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全市總面積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興城鎮位於300多平方公里的寧江盆地中部,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粵東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興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積12.8平方公里。興城距廣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頭185公里,至韶關407公里,至江西尋鄔縣128公里,至福建龍巖282公里,至梅州城57公里。
興寧處於粵東北山丘地帶,受北東至南西走向的蓮花山脈和羅浮山脈控制。最高峰陽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處水口圩鎮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勢總趨勢是北西向南東逐漸下降,而南部則由南向北遞降。南北狹長,北起陽天嶂,南至鐵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線距離100公里;東西最寬處,徑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葉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線距離36公里。境內四周山嶺綿亘,中部為300多平方公里的斷陷盆地。整個市(縣)境形似扁舟。地貌類型主要分為5類: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階地、台地等3類占總面積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