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維姆·文德斯。本書主要介紹了安東尼奧尼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 作者:維姆·文德斯 
  • 譯者:李宏宇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簡介,作者簡介,

簡介

文德斯是“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安東尼奧尼(1912-)是世界著名的義大利導演,20世紀電影的代表性人物。從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東尼奧尼拍攝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1985年的一次中風使安東尼奧尼變得行動不便,並喪失了說話寫字的能力,只能畫草圖,因此沉寂影壇 10年。1994年,他重燃創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協助下再執導筒拍攝《雲上的日子》。本書是文德斯在這部電影拍攝期間所寫的日記,字裡行間飽含著他細緻的洞察力和對安東尼奧尼的崇敬之情,真實而感人地記錄了當代電影著名作品的完成過程。這是一本電影大師寫電影大師的書,但不是單純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評論,而是兩位大師合作過程的思想、精神、技術交流與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經驗記錄,在電影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同時,文德斯詳細地記述了一部電影如何付諸實現的許多細節--包括幕前幕後的每個環節,整個團隊人員的相互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溝通,一些拍攝技術的處理,突發情況的應對等。沒有高深的理論、概念之類的東西,只要對電影術語稍有認識,誰都能夠輕鬆愉快地讀完,了解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

作者簡介

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著名電影導演,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20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德斯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1963-1965年在慕尼黑大學學習醫學及哲學專業,1966年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失敗,用一年時間在巴黎電影資料館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1970年代,受當時美國公路電影的啟發,以及出於少年時對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並由此奠定了他日後的創作方向,開始了他在光影世界裡的慢慢流浪。在他的著名電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國朋友》、《柏林蒼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與疏離成為永遠的主角,文德斯也藉由這兩個元素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虛空感的世界,贏得了評論家和觀眾們的喜愛,並多次榮獲夏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的大獎,在國際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45年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的維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代表。憑藉自己獨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榮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德斯聲名鵲起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愛麗絲漫遊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1975年的《錯誤的舉動》(The Wrong Move)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其中《錯誤的舉動》講述了一位作家為尋找靈感而遊歷,畫面具有詩意的隱喻和富於哲學意味的象徵內涵;《公路之王》則以寫實的基調和獨特的觀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電影文化,同時也對7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界的狀況投以了深切的關注。1977年,公路電影代表之作《逍遙騎士》的導演Dennis Hopper更是和文德斯一起合作,拍攝了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影片在紐約、漢堡、慕尼黑和巴黎之間來回跳躍,世界成為糾結在摩天大廈、捷運、高速公路、列車之間的神秘空間,從而散發出強烈的疏離感,令人難忘。  七十年代中後期,轟轟烈烈的“德國新電影”運動開始衰落,經濟危機使得影市蕭條,德國的電影導演們或是轉投電視業或是前往國外。就在這個時候,一直關注著“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好萊塢著名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向文德斯發出了前往美國拍片的邀請。自1978年起,文德斯陸續拍攝了影片《哈默特》(Hammett)、《尼克的電影--水上的閃電》(Nick's Movie--Lightning Over Water)和《事物的狀態》(The State of Things)。《哈默特》作為文德斯首次拍攝的好萊塢式電影作品,並沒有能令科波拉滿意,這部片子的大部分鏡頭都被科波拉要求重拍,以至影片的發行時間比預想中推遲了三年多。1982年的《事物的狀態》卻獲得了聯邦電影獎(前西德電影最高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開始確立他在國際影壇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 Texas)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桂冠,這部被稱為“標誌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現了人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裡拍攝,影像風格極其鮮明,文德斯創造出極為寬廣的銀幕空間,從而成功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  雖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文德斯似乎還是更喜歡在歐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國,文德斯拍攝出了他最廣為人知也最受好評的一部電影——《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影片講述了一個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凱奇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多情》(City of Angles)就是《柏林蒼穹下》的好萊塢通俗版。這部影片也使文德斯獲得了1988年第41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使得他在世界影壇上真正確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至此,文德斯的影片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靜的風格。他的電影語言修辭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別偏好對運動和場景的不加剪輯;他不求論證什麼,他追求的是一種平靜地觀察、等待和不停頓地發展的電影,尤其喜歡錶現公路、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因而也一再描寫遷移、迷航和旅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