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造火銃,熱兵器之一。蒙古軍隊使用的火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至正造火銃
- 性質:兵器名
- 朝代:元
- 館藏地點:革命軍事博物館
至正造火銃,熱兵器之一。蒙古軍隊使用的火銃。
至正造火銃,熱兵器之一。蒙古軍隊使用的火銃。沿革銃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和“天山”等銘文。火銃長43.5厘米,銃口直徑3厘米,重4.75公斤。這支火銃重量較輕,管身較長,因此穿甲能力比較強,適用於沖...
至正辛卯手銃,元代單兵手持火銃。至正十一年(1351年)製成。銃身用銅製造, 口徑30毫米,全長435毫米,重4.75千克,銃身有6道箍,各在銃口、銃尾、藥室前後、銃鏜後部。前部刻有“射穿百紮聲動九天”8字,中部刻有“神飛”2字,尾部有2個釘眼,供插銷手柄用,其上刻有“至正辛卯”和“天山”6字。...
至正十一年火銃,元代火器,現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元代的金屬管形火器是我國乃至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大創造。此火銃結構合理,鑄造精美,整個銃 鑄有加強箍六圈,銃口外沿及前膛部位鑄三圈箍,藥室上下鑄兩圈,尾銎鑄一圈。藥室呈球形隆起, 尾銎中空不安木柄,以用手持。此銃為單兵使用,銃的前膛、藥...
元至正辛卯火銃,早期金屬管形射擊火器。1351年銅鑄。由前膛、藥室、尾銎組成。長43.5厘米,口徑3厘米,重4.75公斤。銃口外緣加厚,藥室隆起呈橢圓形,上方有火門,供安火線,尾銎中空。邊緣有二小孔,裝上木柄後,可用鐵釘固定。銃身外部隆起四箍,以提高銃身堪抗力。管面鐫有“射穿百札,聲動九天”、...
三眼銃是一種常見的多管銃,銃身由3個銃管平行鑄合成“品”字形,大多有加強箍,尾部為一尾銎,安裝木柄。每個銃管各有1個藥室和火門,點火後可連射或齊射,常用於騎兵,射畢後可以銃頭作錘擊敵。簡史 在有關元朝的文獻中,火銃之名最早見於《元史·達禮麻識理傳》。達禮麻識理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
在銃的前膛、藥室、尾銎部位有銘文“射穿百紮 聲動九天”、“龍飛 天山”、“至正 辛卯”。尾銎口緣的兩側有兩個小孔,可用鐵釘固定木柄。元代創造的金屬管形火器是我國乃至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大創造。此銃結構比例合理,鑄造精美,是現存最古老的火銃之一,對研究古代火兵器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定為...
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主歿於上都。大都留守平章政事燕帖木兒起兵,迎立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遣其弟撒敦守居庸關,唐其勢守古北口。既而上都諸王襲破居庸關,游兵至大口。天曆初,詔居庸關壘石為固,調丁壯守之。至正二十四年,孛羅帖木兒遣兵犯闕,亦入自居庸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兵器業,元國中央由統軍司,以後由武備寺制兵器;地方由雜造局製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槍弓箭外,火器發展尤為顯著。金末火炮以紙為筒,可能為燃燒性火器。元代所制銅火銃,系利用火藥在金屬管內爆炸產生氣體壓力以發射彈丸,為管狀發射火器,使中國火炮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現存至順三年(1332)、至正十年(1350)兩尊...
歷史紀年 公元1366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發生三件大事。事件一《南村輟耕錄》刊行。事件二朱元璋沉舟溺死小明王。事件三朱元璋頒《平周檄》。通鑑記載 順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年)春,正月,癸未朔,張士誠以舟師駐君山,又出兵自馬馱沙溯流窺江陰。吳守將以聞,吳王親往救之。比至鎮江,敵已營瓜洲...
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經過 崇禎六年(1633年)7月5日,Kemphaen與3艘中國帆船到達南澳。7月7日,新任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率領以密德堡號為旗艦的十三艘荷蘭戰艦,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明朝管轄的南澳發起了...
八、至正通寶 第九節 石獅 一、元代石獅 二、河口關帝廟石獅 三、廣寧寺石獅 四、托城關帝廟石獅 第十節 其他 一、日晷 二、釋迦佛造像碑 三、二佛並坐造像碑 四、唐代墓誌 五、買塋地契約分券磚 六、當票印板 第四章 廟宇 寺院 教堂 閣樓 第一節 廟宇 一、托城關帝廟 二、托城財神廟 三、托城龍王...
渡江戰役,元至正十五年春,明太祖駐師和陽,謀渡江,無舟楫。俞廷玉以書來曰;“俞氏父子與諸將將率舟師來歸,強敵阻道未邃,誠乞發兵為援。”太祖大悅,謂幕賓李善長曰:“良應我機。”五月,太祖親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適元中丞蠻子海牙擁兵阻河口,雙刀趙普勝屯所部於黃墩陰蓄異志。太祖使李文忠來訪...
元至正年間(1341~1368),黃氏自黃?起同居七世。著名文人宋濂為作《黃氏義門銘》,並以餘慶名其堂。姚店、鮑村、石宅、後潘都等4個自然村,均以居民主要姓氏為村名。南宋時,黃度登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裳嘗捐良田200畝,儲租以濟鄰族。晚年中進士,調三衢司戶,被譽為儒林楷模。子從龍、友龍皆...
歐陽玄著《至正河防記》張士誠大敗元軍於高郵·進軍江 南稱王 芝麻李等起義 朱元璋勢力漸強 劉福通紅巾軍攻汴梁 鄭玉崇朱 《回回藥方》流行 陳友諒稱帝建漢 元官田膨脹 鑌鐵傳入 諸宮調延續 官營手工業膨脹 黃公望為元四家之冠 趙孟煩影響江南畫壇 明玉珍稱帝建國大夏 藏族佛教大師布敦去世 《圖繪寶鑑》編成 《...
歐陽玄著《至正河防記》張士誠大敗元軍於高郵·進軍江 南稱王 芝麻李等起義 朱元璋勢力漸強 劉福通紅巾軍攻汴梁 鄭玉崇朱 《回回藥方》流行 陳友諒稱帝建漢 元官田膨脹 鑌鐵傳入 諸宮調延續 官營手工業膨脹 黃公望為元四家之冠 趙孟煩影響江南畫壇 明玉珍稱帝建國大夏 藏族佛教大師布敦去世 《圖繪寶鑑》編成 《...
“至正六年”銅權 /089 “至元廿五年”銅權 /089 高麗鑲嵌青瓷碗 /090 白地黑花魚藻紋盆 /091 白地黑花龍鳳紋罐 /092 第二單元 關東風雨 大明氣象 永樂七年銅火銃 /094 義州衛守軍銅令牌 /095 醬釉瓷雷 /095 鏈式銅墜飾 /096 永樂款青花赤壁賦碗 /097 青花荷塘水禽紋蓋罐 /097 第三單元 紫氣東來 ...
明攻滅夏蜀之戰是中國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為統一全國,派兵攻滅夏蜀的作戰。歷史背景 中國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為統一全國,派兵攻滅夏蜀的作戰。元末, 農民起義軍的將領明玉珍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四川建立政權,國號夏,都城重慶,史稱夏蜀(明夏)。元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病死,子明升繼位,朱元璋在攻克大都,...
徐達遂進兵圍其城,徐達軍葑門,常遇春軍虎丘,郭子興軍婁門,華雲龍軍胥門,湯和軍閶門,王弼軍盤門,張溫軍西門,康茂才軍北門,耿炳文軍城東北,仇成軍城西南,何文輝軍城西北,四面築城,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曰「敵樓」,每層施弓弩、火銃於上,又設襄陽炮以擊之,城中...
據蘇莊鎮汪氏宗譜(康熙二十八年所修譜)記載: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紅巾軍首領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於江西九江,受挫後退至浙江雲台(即今開化蘇莊鎮)休整。恰逢中秋,當地百姓殺豬宰羊、舞香火草龍犒勞紅巾軍將士。朱元璋觀看後,稱草龍為“神龍”。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派中書舍人葉琛到蘇莊封金溪村為富樓村。
平江戰役又稱朱元璋滅張士誠平江之戰、平江之役,是指在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366年一1367年)九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軍在平江(今江蘇蘇州)消滅張士誠軍的作戰。過程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著手消滅張士誠。剪斷張士誠兩翼,再斷兩翼後,對平江(今天的蘇州)已形成北、西、南合圍之勢,...
明軍輕火器以火箭和屬於火門槍系的火銃為主(丁酉再戰時明軍才普遍換裝了和日軍不相上下的火繩槍),但擁有大將軍炮等重型火器,其中有射程達數里的攻城炮一百二十門,另外還裝備了佛郎機炮及其他小型火炮。明軍主帥李如松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戚繼光舊部悍將)與遼東副總兵查大受(原李成梁家丁)率軍攻打牡丹...
惟宣武門上常駐守城兵丁,每日午時發射信炮(午炮)明清城池的守衛武器包括火炮、火銃、弓箭等。在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隊攻打北京、以及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圍攻北京時,城牆上的明朝守軍都曾發炮還擊。清朝時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北京城防森嚴,已進抵京北德勝門至安定門一線的英法聯軍放棄攻打北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