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會

清末由唐才常組織發起﹐由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和會黨民眾所組成的政治組織和武裝起事組織。自立會和自立軍的活動﹐一方面繼戊戌變法的餘緒﹐另一方面又表露出革命的新機。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成為戊戌變法時期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立會
  • 發起人:唐才常
自立會建立,政治綱領,失敗的原因,失敗的教訓,

自立會建立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維新運動失敗後﹐維新派譚嗣同摯友唐才常誓繼譚未竟之志﹐並為譚復仇﹐東渡日本﹐先後會晤梁啓超﹑康有為和孫中山﹐從兩方面承受影響﹐獲得支持。他於1899年冬回國密謀武裝起事。次年在上海成立“正氣會”﹐旋易名為“自立會”﹐聯絡長江中下游會黨﹐設富有山堂﹐發富有票﹐入會者達十餘萬人。又邀結社會名流和會黨首領開“國會”(亦名“中國議會”)於上海張園﹐以容閎和嚴復為正副會長﹐唐才常為總幹事。
同時﹐唐才常遣林圭在漢口設立機關﹐組織自立軍。興中會亦派吳祿貞﹑戢元丞﹑傅慈祥等參與建軍。自立軍由新軍士兵和會黨民眾組成﹐凡七軍﹐兩萬人。安徽大通為前軍﹐秦力山﹑吳祿貞統之﹔安慶為後軍﹐陳猶龍統之﹔湖南常德為左軍﹐田邦 統之﹔湖北新堤為右軍﹐沉藎統之﹔漢口為中軍﹐林圭﹑傅慈祥統之。另設總會親軍和先鋒營﹐由唐才常直接指揮。唐並節制全軍﹐兼任總糧台。

政治綱領

自立會和自立軍的政治綱領具有兩重性﹐既以“勤王”為幟﹐擁光緒帝親政﹔又“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中國之權”﹐要求廢止“清國專製法律”。其根本目的則欲“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綱領中這種矛盾﹐反映了戊戌變法後各種社會力量的政治動向。處於矛盾中的唐才常本身則是一個從激進維新派向資產階級革命派轉化型人物﹐他既是參加自立會各派政治力量的組織者﹐又是各派政治觀點的調和人。
1900年夏﹐北方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緒帝西逃。自立軍擬運動張之洞在兩湖獨立﹐並乘機發動武裝起事。起事日期原定 8月9日(七月十五)﹐因康有為失約﹐拒不從海外匯款﹐造成餉糈困難﹐只好展期。秦力山等在大通未得通知﹐仍殺牲祭旗﹐如期發難﹐激戰七晝夜﹐敗退九華山。漢口則延至 8月22日起事﹐擬先奪漢陽兵工廠﹐再戰武昌﹐然後北伐幽燕。此時﹐北方政局發生變化﹐在帝國主義首肯下﹐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中樞在屈膝投降中趨向穩定﹐原先對自立軍持觀望態度的張之洞和英帝國主義相勾結﹐轉而殘酷鎮壓自立軍。8月21日晚﹐張派兵包圍設於英租界及其附近的自立會機關﹐捕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二十多人﹐次日晚加以殺害。稍後﹐新堤部分自立軍亦起事﹐轉戰至臨湘一帶﹐不久失敗。在此期間﹐兩湖及安徽﹑江蘇等省﹐追繳富有票﹐捕拿自立會員﹐查封“國會”﹐並株連親族﹐前後捕殺達千人。自立軍起事遂演成為一次比戊戌變法更大的流血事件。

失敗的原因

自立會和自立軍的失敗基因於其政治主張自相矛盾﹐組織基礎不牢固(以會黨為基礎)﹐以及康有為在經費上的掣肘和對張之洞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次起事雖有其保守方面(勤王)﹐但所表露出來的某種反清要求及依靠下層會黨和採取武裝起事的手段﹐則具有進步意義。

失敗的教訓

在起事中﹐特別是起事失敗的教訓﹐使維新派﹐保皇派發生分化﹐許多自立會參加者很快步上革命道路﹐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得到迅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