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自立晚報》曾經十次改變經營者、五次搬遷,甚至因政治因素被停刊三次。
1959年
8月23日,該報增資,李玉階任董事長,吳三連任發行人,這是第三次改組。
1959年9月,該報聘
葉明勛為社長,張熙本為副社長,鐘鼎文為總主筆,
李子戈為總編輯,王錦昌為總經理。
1971年10月17日,該報總部遷入台北市濟南路新廈,同時啟用高速彩色輪轉機印報機。
1977年4月8日,該報舉辦第一屆大專三強棒球邀請賽。
1988年1月21日,該報創立《自立早報》而形成自立報系。
1989年6月9日,自立報系創立《自立周報》。
台灣
解嚴以後,媒體市場競爭激烈,《自立晚報》虧損連連,吳三連過世後便面臨財團的介入。
1993年5月14日,《自立晚報》常務董事會通過吳和田任董事長,
陳榮傑任社長。
1994年8月15日,
統一企業董事長
高清愿將自立報系股權轉售給宏福集團。
1994年9月12日,《自立晚報》臨時股東會改選董、監事,郭正昭出任董事長及發行人,陳榮傑續任社長。
1995年,陳政忠挾宏福集團財力入主《自立晚報》。
1995年2月21日,陳政忠與“台灣吉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啟用自立報系電腦化系統。
1995年2月28日,《自立晚報》與《自立早報》同步改版。
1997年3月22日,自立報系進行電腦化後的深度整合“編採合一”及“編採合分稿系統”,編輯部及主筆室成立“言論專案小組”培訓評論人材。
1997年3月31日,郭正昭退休,自立報系副董事長
陳政輝兼任發行人。
1997年10月10日,自立報系台中印刷廠與高雄印刷廠同時建廠完工並啟用印刷機,五股印刷廠完成安裝並啟用每小時可印15萬份報紙的
日本西研印報機。
1994年7月15日,《自立晚報》與《
中時晚報》分別刊登三批和全版廣告,內容是由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鎮源、
國立政治大學(政大)新聞學系副教授馮建三、
台灣筆會會長
李敏勇、《自立晚報》資深記者陳銘城等人具名,正式將自立報系經營權轉移問題公諸社會大眾,呼籲“搶救自立”,希望“新的經營者能尊重自立報系的編採風格,不破壞媒體自主性,讓自立報系員工對台灣的民主化發展作出更積極的貢獻”。同年8月13日,《自立晚報》頭版頭條〈自立報系即將被賣掉!〉指出,在自立報系賣給陳政忠之後,自立報系多位主筆將不再為自立報系撰寫社論;緊跟著的另一條新聞則指出,自立報系記者正在發起一項要求與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的聯署簽名,從此展開一連串媒體內外的抗爭活動;這是台灣新聞史上第一個媒體經營權轉移遭媒體員工抗拒的案例,隨後並催生了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1997年7月1日,
紐西蘭《自立快報》在
奧克蘭創刊並與澳洲《自立快報》技術合作,首任發行人為謝水發,社長為賴宜廷。
1999年1月21日,《自立早報》宣布停刊。
1999年2月27日凌晨5點,象山集團總裁
江道生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張慶忠共同買下《自立晚報》,江道生與陳政忠簽約,江道生接手經營《自立晚報》;同年3月初,江道生從
超級電視台(超視)挖角
周天瑞擔任《自立晚報》社長,周天瑞從
TVBS挖角吳戈卿接任總編輯。
1999年3月25日,《自立晚報》召開董事會,江道生與張慶忠以“各自持股一半”方式共同入主《自立晚報》的生態生變,張慶忠退股,江道生無力吃下張慶忠股權;於是江道生退出《自立晚報》,張慶忠全數購入江道生股權,張慶忠接手經營《自立晚報》,周天瑞留下一封聲稱自己被打壓的告別信後無預警離職,吳戈卿尚未跨進《自立晚報》就跳槽象山集團。1999年4月初,張慶忠引進和信企業團旗下公司“捷和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振方以個人身分幫忙《自立晚報》瘦身裁員,但和信企業團與王振方否認張慶忠買下江道生股權的新台幣2億多元資金來自和信企業團。
2000年,因921大地震導致房地產價格大跌,許多建設公司陷入
財務危機,缺乏現金的宏福集團宣布退出《自立晚報》經營,轉由中國國民黨籍台北縣議員陳錦碇擔任董事長,胡元輝擔任社長。
2001年,
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
王世堅以
新台幣六千萬元向陳錦碇購買《自立晚報》100%股權,王世堅出任《自立晚報》董事長,吳樹民任發行人,胡元輝請辭,前民進黨國民大會代表
劉一德接任社長;半年後,《自立晚報》傳出積欠薪資問題。
2001年7月,《自立晚報》員工256人群起抗爭,轟動全台灣;本次抗爭的導火線是:“王世堅欠薪三個月卻不說明,且一再以斷料、斷電為要脅。員工發現:王世堅購買《自立》的(新台幣,以下皆同)六千萬元,僅兌現二千萬元,余皆
跳票;不過,王世堅卻將《自立》股權20%分別轉讓予楊基詮、
陳秀麗各10%,總計得款二千四百萬元。顯然王世堅財力不足。王世堅總共積欠員工六個月薪資以及勞健保費。”
2001年7月26日上午,王世堅證實至少有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資金將投入《自立晚報》經營,他決定以新台幣一千元出讓《自立晚報》78%股權,但將在該日下午召開的
記者會中詳加說明具體事項;當時王世堅表示,目前已確定劉一德接任《自立晚報》社長,而“員工是否將減薪裁員”則將由新團隊決定。
2001年7月底,王世堅以新台幣1000元將《自立晚報》轉讓給
中醫師張福泰,張福泰接任《自立晚報》董事長;但《自立晚報》財務狀況仍不見起色,甚至發生王世堅與張福泰互相指控欺騙、都不認帳的爭議。
2001年9月,《自立晚報》員工八十餘人決定繼續出報以維持《自立晚報》命脈,並推選
謝志鵬為社長,並組成“自立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玉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主導發行《自立晚報》至今。
2001年
10月2日,《自立晚報》最後一次出報後停刊,《自立晚報》
工會成立“自立晚報社治喪委員會”並宣布將於2001年10月10日(《自立晚報》創刊54周年)舉行“隆重的告別式”、也將持續為員工向資方追討工資。該日下午,《自立晚報》工會與《自立晚報》總編輯劉從哲聯合召開記者會表示,《自立晚報》員工大會決定停刊,原因是:資方仍積欠員工2001年7月份的四分之一個月薪水與2001年8至9月份薪水,沒有現金購買印報紙張,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宣布將五股印刷廠斷電,資方又避不出面。最後一次出報的《自立晚報》,刊登了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蘇正平、
台灣電視公司(台視)總經理胡元輝、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總經理
李永得、《中時晚報》社長
陳國祥等曾任《自立晚報》總編輯者撰寫的《自立晚報》紀念文。
2001年
10月3日上午,《自立晚報》數十名員工在張福泰
診所前砸雞蛋抗議,要求張福泰支付遣散費。同日,《
台灣日報》社論批評:“《自立晚報》曾是見證台灣人民爭取政治民主、言論自由的指標性報紙,如今卻在政黨輪替之後的第二年頹倒。這項結果與其說是‘讓人遺憾’,不如說是‘叫人心痛’,因為《自晚》停刊的背後隱藏著更為讓人憂慮的媒體生態危機,包括新政府的決策者、關懷台灣的民眾似都忽略不察。……《自晚》的版面構成,或許不夠精緻花稍;但對新聞時事的報導評論,立場上不扭曲、態度上不輕浮;更重要的是,對於台灣歷史有著莊嚴的認同感,對於自由民主有著明確的使命感。然而諷刺的是:當少數具有大中國
法統憧憬的人也喊‘台灣優先’,當政黨輪替而終於‘台灣人出頭天’之後,那對台灣莊嚴認同、民主明確認知的《自晚》以及本土媒體卻是無法生存。……《自立晚報》的停刊走入歷史,箇中代表的絕非只是一家報社的結束營業,而是民主開放之後社會公義的消退或撤防;取而代之的是親中媒體高舉
新聞自由的似是而非論調,展開其對民主精神的輕薄嘲弄、對於台灣尊嚴的無情貶抑、以及對於政府首長的恣意蹂躪。惟更讓人痛心的是,絕大多數的民眾明明知道這樣的媒體作為應予唾棄、這樣的媒體結構亟需改革,然而這種媒體卻還能夠聯手壟斷言論市場,閱讀大眾卻也習焉不察,怎不讓關切台灣尊嚴的有識之士為之憂心忡忡?”
2001年
10月4日,《台灣立報》社論批評:“《自晚》死了,但是死得不明不白。‘無黨無派,獨立經營’原是《自晚》的標竿與風骨;誰知它的晚年竟是像紅塵女子一樣,在政商要人懷抱幾度輪轉之後香消玉殞。……媒體原是可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抗衡的‘第四權’,曾幾何時,變成是野心家積累政商資源的工具;被員工指名惡性掏空《自晚》資產、始亂終棄的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只不過是比較赤裸粗暴的例子。眾所皆知,王世堅是民進黨
新潮流系的重要金主之一;新潮流變成當朝新貴的同時,王董也變成《自晚》的老闆;他當家之後的第一件事,居然就是將原本白底紅字的《自立晚報》招牌換成綠底白字,‘無黨無派’是虛,‘綠色執政擴大版圖’是實;派系金主從此擠身媒體大亨。然而,王大老闆忘了:反對運動的崛起,《自晚》固然有襄助之功;然則,《自立》報人數十年來獨立自主的批判風格,對於任何當權者而言,可能都不太舒服。王世堅挾《自晚》向當局需索,要獨家、要金援,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在商言商,他只好轉而向內部掘取利潤;於是,傳出《自晚》工會指控董事長有掏空報社資產、侵占員工勞健保費的嫌疑。這是台灣的當代傳奇:扼殺言論的,不是專制政權,而是當權的商人。”
2002年2月4日,
台北市政府核准設立自立多媒體。
2002年5月20日,澳洲《自立快報》宣布自該月21日起停刊。
2004年1月16日15點整,《自立晚報電子報》在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地下二樓舉辦“開台暨第一屆全民公投對獎遊戲活動酒會”。
現狀
2001年9月,自立晚報員工八十餘人決定繼續出報,維持自立晚報命脈,並推選謝志鵬為社長,並組成“自立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主導發行自立晚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