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自由之路》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潘光旦先生在抗戰八年中所寫零星文字的一部分,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個題目。 《自由之路》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個題目,共43篇,以文章的性質部署為5大部分:一、《自由導論》;二、《思想各論.》;三、《告語青年》;四、《教育芻議》;五、《民主理論的導演》;其他比較次要的書稿列為《附錄》。所選內容精審而又有代表性,由此可以一窺潘老的民主、自由理論。是極富代表性的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自由之路/民盟智庫
- 作者:潘光旦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The Road to Freedom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頁數:422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代思想巨擘的學術小品,告語青年懂得民主和自由的真正內涵。
這本《自由之路》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潘光旦先生在抗戰八年中所寫零星文字的一部分,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個題目,共43篇,以文章的性質部署為5大部分:一、《自由導論》;二、《思想各論.》;三、《告語青年》;四、《教育芻議》;五、《民主理論的導演》;其他比較次要的書稿列為《附錄》。
這本《自由之路》是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潘光旦先生在抗戰八年中所寫零星文字的一部分,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個題目,共43篇,以文章的性質部署為5大部分:一、《自由導論》;二、《思想各論.》;三、《告語青年》;四、《教育芻議》;五、《民主理論的導演》;其他比較次要的書稿列為《附錄》。
作者簡介
潘光旦,我國老一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和教育學家。字仲昂,江蘇寶山縣人。1899年8月13日生於寶山縣羅店鎮,1967年6月10日逝世於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學美國,攻讀生物學,研習遺傳學、優生學,獲學士、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至1934年,先後在上海光華、復旦等大學任教。1934年至1952年間任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擔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學系主任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1952年調中央民族學院任教授。
圖書目錄
弁言
第一篇 自由導論
一 類型與自由(一九四四)
二 散漫、放縱與“自由”(一九四三)
三 說“文以載道”(一九四三)
四 自由、民主與教育(一九四四)
五 政治與教育(書評)(一九四四)
六 外人評論與我之自省(一九四四)
七 沉著與自由(一九四五)——英美人性格的一斑
第二篇 思想各論
八 論青年與社會思想(一九三九)
九 再論青年與社會思想(一九三九)
一○ 一個思想習慣的改正(一九四三)
一一 德蘇妥協的思想與其它背景(一九三九)
一二 異哉所謂教師的思想問題(一九四○)
一三 刊物與潮流風尚(一九四二)
一四 悠忽的罪過(一九四三)
一五 所謂“歷史的巨輪”(一九四三)
一六 標準時間及其它(一九四五)
一七 從一個考題說起(一九四四)
一八 說同鄉會(一九三九)
第三篇 告語青年
一九 青年志慮的問題——與他教(一九四一)
二○ 青年志慮的問題——與自教(一九四一)
二一 三論青年志慮的問題(一九四一)
二二 學生自治與學生自治會(一九三九)
二三 學生參加政黨問題(一九四○)
二四 說有為有守(一九四三)
二五 論知識青年從軍(一九四四)
第四篇 教育芻議
二六 論品格教育(一九四○)
二七 說訓教合一(一九四一)
二八 說工讀兼營(一九四一)
二九 宣傳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 再論宣傳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一 讀二十七年度統一招生報告(一九三九)
三二 教師節的兩篇文告(一九三九)
三三 工業教育與工業人才(一九四三)
三四 談中國的社會學(一九四二)
第五篇 民主理論的導演
三五 民主政治與先秦思想(一九四四)
三六 民主的先決理論(一九四五)
三七 個人、社會與民治(一九四四)
三八 民主政治與民族健康(一九四四)
三九 一種精神兩般適用(一九四五)
四○ 多黨政治與團結的學習(一九四五)
四一 隱遁新解(一九四四)
四二 說學人論政(一九四四)
四三 說為政不在多言(一九三九)
附錄
一 論大學設訓導長(一九三九)
二 青年節寄語(一九三九)
三 女青年會應有的一個展望(代作)(一九四四)
四 為徵募清華服務社股本致清華大學校友書(一九四三)
第一篇 自由導論
一 類型與自由(一九四四)
二 散漫、放縱與“自由”(一九四三)
三 說“文以載道”(一九四三)
四 自由、民主與教育(一九四四)
五 政治與教育(書評)(一九四四)
六 外人評論與我之自省(一九四四)
七 沉著與自由(一九四五)——英美人性格的一斑
第二篇 思想各論
八 論青年與社會思想(一九三九)
九 再論青年與社會思想(一九三九)
一○ 一個思想習慣的改正(一九四三)
一一 德蘇妥協的思想與其它背景(一九三九)
一二 異哉所謂教師的思想問題(一九四○)
一三 刊物與潮流風尚(一九四二)
一四 悠忽的罪過(一九四三)
一五 所謂“歷史的巨輪”(一九四三)
一六 標準時間及其它(一九四五)
一七 從一個考題說起(一九四四)
一八 說同鄉會(一九三九)
第三篇 告語青年
一九 青年志慮的問題——與他教(一九四一)
二○ 青年志慮的問題——與自教(一九四一)
二一 三論青年志慮的問題(一九四一)
二二 學生自治與學生自治會(一九三九)
二三 學生參加政黨問題(一九四○)
二四 說有為有守(一九四三)
二五 論知識青年從軍(一九四四)
第四篇 教育芻議
二六 論品格教育(一九四○)
二七 說訓教合一(一九四一)
二八 說工讀兼營(一九四一)
二九 宣傳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 再論宣傳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一 讀二十七年度統一招生報告(一九三九)
三二 教師節的兩篇文告(一九三九)
三三 工業教育與工業人才(一九四三)
三四 談中國的社會學(一九四二)
第五篇 民主理論的導演
三五 民主政治與先秦思想(一九四四)
三六 民主的先決理論(一九四五)
三七 個人、社會與民治(一九四四)
三八 民主政治與民族健康(一九四四)
三九 一種精神兩般適用(一九四五)
四○ 多黨政治與團結的學習(一九四五)
四一 隱遁新解(一九四四)
四二 說學人論政(一九四四)
四三 說為政不在多言(一九三九)
附錄
一 論大學設訓導長(一九三九)
二 青年節寄語(一九三九)
三 女青年會應有的一個展望(代作)(一九四四)
四 為徵募清華服務社股本致清華大學校友書(一九四三)
文摘
中國人一向看重人的地位,西洋人在古希臘時代,在文藝復興以後,也一再有過同樣的趨勢。所謂看重,又有兩個不同而相關的看法:一是把人當做一切事物與價值的衡量或尺度;一是把人當做一切學問的主要對象。人之所以為人,如果不先考查清楚,則其所以為其它事物的尺度者,在效用上勢必有限,所以說兩個不同的看法是相關的。
無論中外,二三千年來,這兩個看法的分量大有不齊,尺度的看法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九,而學問對象的看法至多不到十分之一。在中國,一切客觀的學問比較的不發達,這看法的分量事實上怕比十分之一還要低微,而尺度的看法也就遠不止十分之九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不遠人,人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一類的話全都是尺度的說法;不過因為不知道這尺度本身究屬是個什麼,所能“神明”到的程度就大有疑問。在西洋,情形稍有不同,一面有尺度之論,一面也未嘗沒有一些學問對象之論,例如英國詩人波伯(Pope)就說過,“人的正當的研究是人”。到科學發達的最近一二百年里,關於人的研究也就不算太少,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兩點,一是人的研究在質量上遠不及物的研究;二是人的研究事實上就是物的研究的一部分,是把人當做物的一種來研究的,是把人拆成若干物質的片段來研究的。因此,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很不了解,科學家至今還不得不承認“人是一個未知數”,好比代數裡的X或Y一樣。
不過這並不是說,以前便完全不曾有過對於人的觀察。即在中國,這種觀察也是有的,並且這種觀察還至少可以歸納成兩路:一是等級的一路,例如上智、下愚、與中才之分;二是類型的一路,例如狂狷與中行之分。這兩路孔子都曾經提到過,等級的一路我們目前擱過不說,只說類型的一路,因為它和我們題目的關係比較密切。
人的類型不一,也可以有不止一種的分法。但狂狷一類的分法似乎是最基本的一個,從孔子的時代到今日,我們對它並未能有多大的損益。類型的名稱可能有些變動,但觀察到的類型的實質始終是一回事,即在近代心理學與社會學比較發達以後,情形也還如此。例如意國社會學家柏瑞篤(Pareto)喜歡把人分做進取與保守兩類,進取一類叫做speculatori,保守一類叫做rentieri。前者不就近乎狂,而後者近乎狷么?又如奧國心理學家容格(Jung)把人分做內轉、外轉、與內外轉不分明等三類。三類的西文名稱是introverts,extroverts與ambiverts。內轉近乎狷,外轉近乎狂,而內外轉不分明近乎中行。
這裡有一小點不同,孔子認為中行的人最難得,而容格認為內外轉不分明的人最多。這可能的是因為時地既大有不同,類型之分布也就很有差別;也可能容格的看法是一個客觀事實的看法,根據頻數的分布而言,中行是必然的數量最大的,而孔子的卻是一個比較道德的看法,他把中行的人看作天生就能實行中庸之道的人,那自然是不可多得了。事隔二千五百年的兩個看法,表面上雖有不同,事理上卻並不衝突。狷者一味內轉,狂者一味外轉,是很單純清楚的。中行者內外轉不分明,即時而內轉,時而外轉,不拘一格,不求一致,便比較複雜,其間可能再別為兩種:一是無所謂行為準則的,那就是容格所見;一是有比較嚴格的行為準則的,即每一次作內轉或外轉的反應時,必有其道德的理由,那就是孔子所見。
類型是天生的。類型是本性的一部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一句老話,近代研究遺傳的人也認為類型不容易因後天環境而改變,從比較自然主義的立場看,類型的存在有它的演化的價值,正復無須改變。生物界有所謂多形現象(polymorphism)的說法,類型的存在就是此種現象的一個表示,而人類在一切生物之中便是最多形的,唯其多形,人類才最要講求分工合作,才會有複雜的社會,才會有繁變的文明。
我們不妨就狂狷兩個單純的類型舉個實例。近代的英國政府便可以說是建築在這兩個類型之上的。保守黨人近乎狷的一類,自由黨人近乎狂的一類。近年以來,自由黨的地位被工黨取代,表面上好像是換了一個黨,換了一批人,實際上可以說並沒有換,這兩個類型的人更迭掌握政權,時而保守,時而進取,時而有所不為,時而大有作為;結果是近代英國政治,在一切文明國家之中,是最穩健的,穩時不失諸靜止,不妨礙進步,健而不失諸過激,不妨礙和諧。英國政治,洵如拉斯基(Laski)教授在最近的一本著作《當代革命觀感集》固里所論,尚大有改良的餘地,但這是一個大體比較的說法,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二十餘年間,莢國政治的保守性大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而自由黨的力量不足以抵制這種趨勢,於是工黨便日漸抬頭,加以取代;這次大戰一旦結束,混合內閣的局面再轉而為政黨內閣的局面時,如果英國民族的活力無礙,我們逆料工黨是可以獲勝的。總之,人的類型自有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極大的效用,英國的政黨政治便是最彰明較著的一例。P2-5
無論中外,二三千年來,這兩個看法的分量大有不齊,尺度的看法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九,而學問對象的看法至多不到十分之一。在中國,一切客觀的學問比較的不發達,這看法的分量事實上怕比十分之一還要低微,而尺度的看法也就遠不止十分之九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不遠人,人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一類的話全都是尺度的說法;不過因為不知道這尺度本身究屬是個什麼,所能“神明”到的程度就大有疑問。在西洋,情形稍有不同,一面有尺度之論,一面也未嘗沒有一些學問對象之論,例如英國詩人波伯(Pope)就說過,“人的正當的研究是人”。到科學發達的最近一二百年里,關於人的研究也就不算太少,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兩點,一是人的研究在質量上遠不及物的研究;二是人的研究事實上就是物的研究的一部分,是把人當做物的一種來研究的,是把人拆成若干物質的片段來研究的。因此,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很不了解,科學家至今還不得不承認“人是一個未知數”,好比代數裡的X或Y一樣。
不過這並不是說,以前便完全不曾有過對於人的觀察。即在中國,這種觀察也是有的,並且這種觀察還至少可以歸納成兩路:一是等級的一路,例如上智、下愚、與中才之分;二是類型的一路,例如狂狷與中行之分。這兩路孔子都曾經提到過,等級的一路我們目前擱過不說,只說類型的一路,因為它和我們題目的關係比較密切。
人的類型不一,也可以有不止一種的分法。但狂狷一類的分法似乎是最基本的一個,從孔子的時代到今日,我們對它並未能有多大的損益。類型的名稱可能有些變動,但觀察到的類型的實質始終是一回事,即在近代心理學與社會學比較發達以後,情形也還如此。例如意國社會學家柏瑞篤(Pareto)喜歡把人分做進取與保守兩類,進取一類叫做speculatori,保守一類叫做rentieri。前者不就近乎狂,而後者近乎狷么?又如奧國心理學家容格(Jung)把人分做內轉、外轉、與內外轉不分明等三類。三類的西文名稱是introverts,extroverts與ambiverts。內轉近乎狷,外轉近乎狂,而內外轉不分明近乎中行。
這裡有一小點不同,孔子認為中行的人最難得,而容格認為內外轉不分明的人最多。這可能的是因為時地既大有不同,類型之分布也就很有差別;也可能容格的看法是一個客觀事實的看法,根據頻數的分布而言,中行是必然的數量最大的,而孔子的卻是一個比較道德的看法,他把中行的人看作天生就能實行中庸之道的人,那自然是不可多得了。事隔二千五百年的兩個看法,表面上雖有不同,事理上卻並不衝突。狷者一味內轉,狂者一味外轉,是很單純清楚的。中行者內外轉不分明,即時而內轉,時而外轉,不拘一格,不求一致,便比較複雜,其間可能再別為兩種:一是無所謂行為準則的,那就是容格所見;一是有比較嚴格的行為準則的,即每一次作內轉或外轉的反應時,必有其道德的理由,那就是孔子所見。
類型是天生的。類型是本性的一部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一句老話,近代研究遺傳的人也認為類型不容易因後天環境而改變,從比較自然主義的立場看,類型的存在有它的演化的價值,正復無須改變。生物界有所謂多形現象(polymorphism)的說法,類型的存在就是此種現象的一個表示,而人類在一切生物之中便是最多形的,唯其多形,人類才最要講求分工合作,才會有複雜的社會,才會有繁變的文明。
我們不妨就狂狷兩個單純的類型舉個實例。近代的英國政府便可以說是建築在這兩個類型之上的。保守黨人近乎狷的一類,自由黨人近乎狂的一類。近年以來,自由黨的地位被工黨取代,表面上好像是換了一個黨,換了一批人,實際上可以說並沒有換,這兩個類型的人更迭掌握政權,時而保守,時而進取,時而有所不為,時而大有作為;結果是近代英國政治,在一切文明國家之中,是最穩健的,穩時不失諸靜止,不妨礙進步,健而不失諸過激,不妨礙和諧。英國政治,洵如拉斯基(Laski)教授在最近的一本著作《當代革命觀感集》固里所論,尚大有改良的餘地,但這是一個大體比較的說法,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二十餘年間,莢國政治的保守性大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而自由黨的力量不足以抵制這種趨勢,於是工黨便日漸抬頭,加以取代;這次大戰一旦結束,混合內閣的局面再轉而為政黨內閣的局面時,如果英國民族的活力無礙,我們逆料工黨是可以獲勝的。總之,人的類型自有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極大的效用,英國的政黨政治便是最彰明較著的一例。P2-5
序言
本書於1946年9月第一次出版。後收入《潘光旦文集》第5卷。原注以1、2等序號表示,編者注系潘乃穆、潘乃和所加,以星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