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後

自由之後

《自由之後》是英國著名作家約翰 · 安德森所寫,書中直言人類獲得自由後的弊處,擁有自由卻不自知的愚鈍,其實自由就在我們身邊,就看我們能否發現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由之後
  • 外文名稱:Meta-Liberty
  • 創作年代:1831-1890
  • 作者:約翰·安德森
概述,目錄,內容梗概,創作歷程,評價與影響,著名語句,

概述

《自由之後》(Meta-Liberty)是英國著名作家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 1831~1890)的成名之作。在本書中作者闡述了19世紀英國盛行的自由主義的種種弊病與漏洞,提出只有由政府進行有序管理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成員間的平等。該書標誌著安德森由自由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並深刻影響了20世紀眾多作家、政治家,其中包括英國作家伊凡·希爾(Ivan Hill)。

目錄

一、自由之於我們(Freedom to Us)
二、被浪費的珍寶(Treasure Wasted)
三、自由之意義(The Meaning)
四、自由之後(What Comes Afterwards)

內容梗概

本書第一部分“自由之於我們”追述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後期英國民眾為獲取更多政治權利進行的鬥爭,著重記敘了英國勞工階層在工會領導下進行的抗爭。在第一部分記敘民眾爭取自由所進行的套用抗爭的基礎上第二部分根據英國勞工階層與中產階級的現狀,闡述了作者關於政治自由並未給人民生活帶來實際改善的觀點。據此作者在第三部分探討了自由的意義,提出自由應是實現人的幸福的途徑,而非最終目的。第四部分闡述了作者實現一個由政府有序計畫、管理,實行有限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圖景。這也是安德森在作品中首次系統闡釋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

創作歷程

該書完成於1888年,並與次年出版。約翰·安德森的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其人生經歷中逐漸形成的。在殖民地政府供職的經歷讓他對英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產生失望,而為新聞報導混跡英格蘭北部勞工階層的經歷也讓他認識到了自由主義者強調的人權與政治自由的偽善一面,並產生了創作想法。同時約翰·安德森也與寄居英國的卡爾·馬克思有著深厚友誼,深受後者影響。雖然安德森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有較大出入,但馬克思對他的影響可在其很多作品中得到體現,如《卡爾對話錄》(Dialogues with Karl)。

評價與影響

該書一經出版便在英國引起轟動。許多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作家評論家給出廣泛好評,但也引起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的猛烈抨擊,英國前首相帕爾默斯坦(Lord Palmerston)聲稱“還從未有一個英國人以如此惡毒的方式企圖煽動女王的臣民”。該書的譯本在歐洲大陸很多國家被禁止出版。恩格斯評價該書“揭露了自由主義者偽善、虛偽的面目,是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心聲”。。該書同時也影響了世界其他地方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曾評價“安氏獨具慧眼,深識資本主義之腐朽及社會主義之優越,乃英倫左翼作家之佼佼者”。

著名語句

“我們的確擁有自由,但無數的自由都被人們浪費了”
We are indeed in possession of freedom, an infinite amount of which is simply thrown away.
“彼得盧是英國民權的滑鐵盧”
Peterloo is the Waterloo of British Civil Rights.
“自由是手段,而非目的”
Freedom is a means, not an end.
“我們在對自由的無盡期盼中腦海里只剩下自由的概念,忘記了自由之後”
We have only the vague notion of freedom in our mind after the endless waiting, forgeting what's to come after tha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