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傳播

自我傳播

自我傳播,也稱內向傳播,指個人不以交際為目的的內部信息處理的活動。它是作為客體的外部環境信息刺激作為主體的個人的大腦而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的表征是“不出聲”,但個人的言語運動器官仍在活動,並執行著與出聲說話時相同的信號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傳播
  • 外文名: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 屬性:人際傳播現象的一種
  • 別稱內向傳播
  • 拼音:ziwochuanbo
  • 傳播媒介:不用
定義,媒介,特性,

定義

自我傳播的傳播者受傳者都是同一個人,二者集於一身,這種傳播通常不使用傳播媒介。一個人對社會上或家庭里所發生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或某一問題進行的觀察和思索,就是自我傳播的信息源。對所觀察事件作出的分析和判斷,就是通過大腦接收和處理信息的階段。信息處理的結果表現在行動上,對所觀察和思索的問題或表示贊同,或表示反對,或找到了對策。
自我傳播與其他人際傳播形式的主要不同點在於,自我傳播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思維過程,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因此,這類傳播現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經常發生的。文學作品中也不乏這類現象的描寫,如自言自語,暗自下定決心,自忖等。中國的一句俗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的就是自我傳播的過程。
自我傳播表現為人類個體內的意識活動和思維活動,在這樣一個抽象白勺意識層面,信息是否存在雙向的流動?信息傳播是在哪兩個“主體”之間發生?雖然體外傳播的過程結構可能並不適合於自我傳播過程,然而學者們依然努力用“主體間信息互動”的結構對自我傳播作出了多種解釋。一般的解釋是:人的意識中存在著多元的“自我”,自我傳播就是這些不同“自我”之間的信息互動。

媒介

人腦就像是個信息儲存中心一樣,儲存著大量的“內儲信息”,這些內儲信息可以是知識、經驗,也可以是情感、思路等,它們是“主我”與“客我”進行交流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那么人腦中的信息是通過什麼符號來交流的呢?米德認為,“主我”、“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介質是所謂的“有意義的象徵符”(significant symbol)。
米德認為,“有意義的象徵符”不但能夠引起他人的反應,而且能夠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應,人內傳播的思考活動,就是通過“有意義的象徵符”來進行的。在這裡,“有意義的象徵符”可以是聲音的,也可以是形象的,也就是說,可以是聲音、文字或圖像。我們這裡探討的是自我傳播所採用的聲音符號系統是否就是人類的社會化語言符號系統?
布魯默認為,人們在沉思默想時的無形的自我傳播,用的是內部言語;把思維結果表達出來的有形的體外傳播,用的是外部言語。內部語言是一種私人語言,用來指稱或標識自己的私人感覺,這種語言有的根本不能用聲音表達出來,有的即便能表達出來別人也不能理解,人的很多心理活動都是不能用語言向他人傳達的。
當然,自我傳播所使用的內部語言大部分情況下是與外部語言採用同一套符號系統,自我傳播的信息,也就是思考的內容,是可以記錄並向他人傳播的,例如自我傳播的信息有時會以自言自語的形式傳播至外界的他人。其實,個人的思維和意識都是在與他人通過社會化的語言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總體上來說,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雖有區別,但都是對“有意義的象徵符”的運用。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細針狀的電極嵌入舌頭或下唇的肌肉內,並令被試者心算一道數學題,或默誦一首詩歌。這時被試者雖然不作聲,可是他的思維卻始終有電位變動伴隨著。
然後再讓被試者13算這道數學題,或朗誦這首詩歌,所得的電位變動記錄與前者是完全相同的。可見,沉思默想的自我傳播是離不開語言的。

特性

(一)自我傳播是個體(個人)信息系統內的傳播活動,與人體內部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正常的神經系統是自我傳播的基礎,大腦存儲的信息多少也與自我傳播的活躍程度有著直接的聯繫。
(二)自我傳播並不是絕對地與外部環境隔絕,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自我傳播的範圍嚴格地限定在個體內部,信息在自我意識內流動,不能為他人所共享,因此我們說,自我傳播並不屬於社會傳播的範疇。但是,由於人的意識、思維的形成是具有社會性的,所以自我傳播這種非社會傳播也具有社會性。
首先,人類的“自我”意識來自於社會性互動。庫利的“鏡中人”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是在想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我想像在你眼裡我是什麼人,我就是什麼人。”米德接受了庫利的理論,他指出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的社會過程而得到發展的。個體在許多其他個體的平均期望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一個“普遍化的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這個過程主要是在兒童時期完成的,當然成人也不斷地通過與他人的互動調整“自我”的概念。但是,自我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即個人會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的方式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予以重組。
其次,自我傳播的內容來自體外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按照唯物主義立場,人的意識都是來自於人與外界環境互動的實踐。
自我傳播的信息內容,也就是人類思考的內容都是源自外部的信息,或是直接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或是早已存儲在大腦中的信息。自我傳播是建立在人類的知識結構基礎上,也就是人腦存儲的信息的基礎上,而這都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
最後,自我傳播的過程也是模擬社會傳播進行的,是“主我”與“客我”的互動,是社會傳播的內化。
(三)自我傳播是其他傳播方式的基礎。自我傳播以思考為核心,是人體內的信息處理過程,其他任何傳播所傳遞的信息在經由個體感覺器官進入大腦後的一切流動,包括選擇、解碼、判斷、決定、編碼等思考的過程都屬於自我傳播的範疇。自我傳播構成一切外向型(人際、組織、大眾)傳播的前提和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