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園拳社為民間武術社團,活動於北京市海淀區,由武術名家孫祿堂老先生之曾孫,孫偉先生所創辦,先生習練孫氏內家拳術數十年,人品貴重,道藝精深,年逾花甲仍辛勤教學授徒,傳播孫祿堂先生拳術中和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得園拳社
- 類型:民間武術社團
- 活動地點:北京市海淀區
- 創始人:孫偉
拳社介紹,拳社宗旨,教授內容,拳社傳承順序,
拳社介紹
拳社名稱之“自得園”取自《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拳社宗旨
自得園拳社之宗旨在於傳播拳術中和之道,通過個人的後天習練而到達完善自我之目的,克明峻德,格物修身,恢複本來良知良能。孟子曰:“大匠予人以規矩而不能予人以巧。” 本社學員習拳學當從規矩入手,並循序漸進,奇效久之必彰。孫公祿堂說:“舉一反三是在善悟者,至於神而明之,則又存乎其人已。”望後學者持之以恆,來日不負孫公當年著書立說傳承拳學之所寄託。
教授內容
孫祿堂武學自得園拳社,道傳有緣,拳社所教授內容為孫祿堂老先生所傳之孫氏內家三拳三劍(孫氏太極拳、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掌、孫氏太極劍、純陽劍、八卦劍),其三拳涵蓋樁功、推手、套路對拆及散手等內容。因孫祿堂老先生武學思想首推拳術中和之道,把武學與儒釋道文化相結合,成為完善自我之途徑,故本拳社對學員之教授旨在通過個人的後天習練而到達完善自我之目的,克明俊德,格物修身,恢複本來良知良能的目的。孟子曰:“大匠予人以規矩而不能予人以巧。”
拳社傳承順序
孫祿堂——孫劍雲——孫偉——(自得園拳社學員)
孫祿堂(1860-1933)
孫公祿堂,諱福全,號涵齋,河北完縣東任疃村人也(今屬河北望都縣),生於1860年12月22日,為近代武學一代宗師。曾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等職。
先生初從河北形意名家李奎垣先生習形意,而後經李奎垣介紹隨拳法大師郭雲深先生繼續深造,先後共11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等諸前輩親授。繼而又在北京從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1886年,先生辭別恩師去四海訪藝,時間長達兩年半,其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眉,聞有藝者必訪之。1888秋先生返歸故里並創辦了“蒲陽拳社”,探究儒釋道與拳學之理,廣收門徒。1912年先生在京得遇武氏太極拳家郝為真,郝先生初次來京身患痢疾,祿堂先生聞之,將郝接至家中,請醫餵藥朝夕相待,月余而愈。郝先生感其萍水相逢,解其危難,無以為報,遂將平生所學相告,祿堂先生學後朝夕習練,並通過自己對於形意拳、八卦拳數十年深修研悟,參太極之理,創立孫氏太極拳。
祿堂先生一生經歷豐富,儉素質樸,一生淡泊名利,立身涉世“誠於中而形於外”,不圖虛名,而世人莫不稱其仁。1933年先生無疾而終,震動武術界,南京,上海各武術團體於“功德林”為先生舉行公祭,由當時民國政府行政院秘書長親自主持,場面隆重。門人弟子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動。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其武學著作有《形意拳學》《八卦掌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均影響深遠。祿堂先生武學思想首推拳術中和之道,把武學與儒釋道文化相結合,成為完善自我之途徑。
孫劍雲(1914-2003)
諱書亭,字貴男,號劍雲,北京人,祖籍河北完縣東任家疃村(現屬望都縣),乃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之女,17歲即任江蘇省國術館女子班教習,被譽為得輕靈派之上乘,尤擅劍法,與人較量劍術勝績頗多,21歲時即被譽為神氣偉然之巾幗英雄。先後擔任第一屆北京市武術協會委員兼太極拳研究組組員、第二屆、第三屆北京市武術協副主席、第四屆顧問,首批中國武術八段。1983年組建北京市孫式太極拳研究會,任會長,同年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首任會長。為首屆“中華武術百傑——當代武林十大名師”之一、中國武術院特邀研究員、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等。
孫劍雲幼承庭訓,得拳中真諦,同時也繼承了其父的高尚品德和尚武精神。無論身在順境,還是身處逆境,總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武術發展和傳藝之中。1959年全國第一屆武術比賽,被國家體委聘為名譽國家級裁判。1962年、1963年北京市兩屆武術表演賽中,被聘為副總裁判長兼裁判長,1982年,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武術工作會議。1983年以後,她引領北京市武術協會孫式太極拳研究會與海外孫式太極拳傳人廣泛聯繫,並曾多次親自到廣州、上海、南京、浙江、山西、瀋陽、河北等地傳藝授徒。並應邀到日本、香港講學,受到熱烈歡迎。其武術著作有《孫式太極拳劍》《孫式太極拳簡化套路》《形意劍》等書。在87歲高齡時,整理編輯出版了《孫祿堂武學錄》。
孫偉
先生為孫祿堂公第四代孫,其祖父為祿堂公長子孫星一先生。孫偉先生秉承家學,創辦自得園拳社教習授徒,“自得園拳社”之“自得”二字取自《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