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氣候站

僅僅作為收集資料用的自動氣象站。資料不對外自動傳送,由工作人員每隔幾個月定時取回。資料多在自記紙上自動記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動氣候站
  • 外文名:Automatic climate station
  • 釋義:僅僅作為收集資料用的自動氣象站
  • 性質:資料不對外自動傳送,僅記錄用
  • 要求:穩定可靠、防塵防雨、續航力強
  • 舉例: CZQ-1型長期自動氣侯站
簡介,發展歷程,舉例,

簡介

自動氣候站(automatic climatological station),也稱長期自動氣候站。利用自動感應和記錄的儀器進行觀測的氣候站,可以在無人的條件下長期進行自動觀測記錄。 因此,要求儀器穩定可靠,具有防雨防塵的性能,能連續工作一個月以上,走時精度的月差應小於1分鐘。一般每隔一個月需派人進行一次儀器調檢和更換消耗性器材。早期的自動氣候站多採用機械式,目前普遍採用電子式自記儀器。觀測項目比一般氣候站少,精度要求也低一些。通常的觀測項目和精度為:溫度,±0.3℃;相對濕度,±5-8%;平均風速(兩分鐘),±(0.5+0.05v) m/s( v為實測風速),平均風向(兩分鐘),±1/2方位;雨量, <10mm時,±0.4mm,≥10mm時,±4%;總輻射,靈敏度為7-13μV/Wm,慣性≤15s。自動氣候站通常設定在不便建立有人觀測站的地方,也常用於氣候資源調查。

發展歷程

自動氣象站的研製始於本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才有了定型的第一代地面遙測自動氣象站,主要是沿用常規儀器的感應元件和機械編碼結構,採用莫爾斯電碼發報。60年代以來,由於半導體器件和脈衝數字電路的發展,使得氣象站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70年代研製的第三代遙測自動氣象站,結構上大量採用積體電路、實現了模組化、積木化、有比較高的靈活性。觀測項目已從七、八個基本項目擴展到十幾個至幾十個項目。信息傳輸採用電話線、超短頻、衛星中繼等不同信道,一般已納入國家氣象通信網路。另一個重要標誌是使用微處理機,觀測和發報的自動控制、信息檢驗和訂正誤差、觀測資料的線性化、放大、模/數轉換、累積計數、極值挑選、信息編碼、資料存貯等許多功能都由微機來完成。
據不完全統計,至1980年,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在研製和使用自動氣象站,自動站的類型已超過50多種。僅據美國、日本、前蘇聯、前西德、挪威、加拿大、比利時、義大利及澳大利亞等9國直至1977年的統計,自動站的總數已超過2300多個。我國自動氣象站的研製工作始於1958年,直到80年代,我國自行研製的單要素、多要素的無人自動氣象站才投入業務運行。氣象科學研究院與有關單位合作研製了D86型和SSP型自動氣象站,採用氣象衛星中繼通訊收發氣象資料,其樣機已分別在內蒙、新疆、青海、泰山和一些海島上試用。

舉例

成果簡介: CZQ-1型長期自動氣侯站是以微機為主體的數據採集系統,主要用於邊遠山區,無市電的野外自動地收集某一地區一段時間內的氣侯資料,記錄到磁帶上,在室內由列印輸出各氣象要素,提供給氣象、農業、林業及其他科研單位,做為開發山區,發展林業、農業,完成國防及其他科研任務的主要依據。該儀器填補了我國自動氣侯探測儀器的空門,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80年代初的水平。
技術指標:溫度 -20~45℃ ±0.3℃;濕度 10~100%RH ±5~8%;風速 1-40m/s ±(0.5+0.05V);風向 0~360° ±10°;雨量 <10mm <0.4mm;輻射 7~13 wm-2
溫度範圍:-20~+45℃;相對溫度10~100%RH;小于海拔3000米,田於農業、林業、山區、草原等做氣侯普查,農業區劃。該產品可節省人力、物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