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

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始建於1965年3月,原為臨夏回族自治州階段教育展覽館,是為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並慶祝翌年自治州成立十周年成立機構,1968年更名為臨夏回族自治州毛澤東思想宣傳館,1975年更名為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1981年更名為臨夏回族自治州民眾藝術館,2006年元月經州編委批准更名為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館
  • 地點:臨夏解放路6號
館舍基本情況,非遺工作,

館舍基本情況

現在館舍——州民族文化宮(原群藝館)是1986年作為州慶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總面積達4108.17平米,於1990年交付使用,館內設排練廳、練歌房、多功能活動廳、資料室、閱覽室、美術、民研、攝影創作室、兩個展廳。1996年州政府對民族文化宮的辦公用房、產權重新進行了劃撥,分別劃給州審計局、州國土局、州宗教局、州群藝館,重新劃撥後州群藝館面積減少到1182.37平米,固定資產63萬元。
州文化館是公益性的全民文化事業單位,一九八六年館內行政、業務人員共二十二名。省級以上會員十名,國家級會員二名,中專以上學歷五名。單位下設美術、攝影、民研、文藝輔導、後勤五組。全年地方財政六萬五千元。至2005年底,館內職工26名,其中專業人員18名,占職工總數的70%,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職稱8人,大中專以上學歷15人。館內設美術、攝影、民研創作部、文藝輔導部、承展部、文化產業辦、辦公室、財務室8個部(室)。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後的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由於財政困難,對文化事業投入十分有限,制約了民眾文化的發展。在辦公場地緊張、設施設備嚴重滯後、業務經費短缺的窘況下,全館上下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拓展思路,採取多渠道籌資金、想辦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在開展大型民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舉辦各類展覽和業務培訓班、輔導和培養民眾文文藝的骨幹力量、進行民眾文化藝術工作理論研究、藝術創作、挖掘、蒐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隊伍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發揮了陣地、視窗和樞紐作用。

非遺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在挖掘、蒐集、整理、保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積極協助有關部門成功申報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個,挖掘了全州2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完善了臨夏州民族民間文化藝人電子檔案,建立了國家、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籌備建立了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目前已存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圖片10G、照片3000多幅、錄像40G(時長60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