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姓氏。淵源有三:一,源於風姓,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的古河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朝鮮半島土著姓氏中有河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姓
- 讀音:hé(ㄏㄜˊ)]
-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
-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河成龍,河泰烈,
基本介紹
河[河,作hé(ㄏㄜˊ)]
姓氏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伏羲氏為湯古氏的後裔,所以在風姓中要保留族徽,為此風的古體字為“颺”。因十日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湯谷的主人。《海外東經》證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裝組合為“早”,亦稱“暘”。後因臨水而居改稱“湯”,所以十日族後來皆以湯為姓氏,稱湯姓,比姜、姬之姓古老很多。
在民族分衍的過程中,湯姓又分衍出湯河氏,分居於古淮河流域(今江蘇淮安楚州廢黃河古道),其子孫後裔以所居之地為姓氏,稱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的古河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河州,在秦、漢時期稱隴西,到了唐朝時期稱“河州”,故址在今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地區。在史籍《廣輿記》中記載為:“河州,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衛。”
漢、唐時期,隨著民族融合進程的發展,有河州的羌、氐、突厥、匈奴等少數民族以居地名稱為漢化姓氏,即稱河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得姓始祖
伏羲、河拱辰。
遷徙分布
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十八位,以襄陽、隴西、晉州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平涼市涇川縣、臨夏回族自治州,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台灣省等地,均有河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楚 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西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西漢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廣陵、臨淮二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五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二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陰。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南宋朝紹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四縣。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華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戊辰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晉 州:亦稱晉州牧,是韓國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晉州是韓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發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藝術和忠貞之鄉”的美譽。在伽倻時代,晉州是高靈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國時代後期屬於百濟國,稱居列城。進入統一新羅時代以後,改稱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稱為晉州而至今。在高麗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晉州成為全國十二牧之一,即晉州牧。到了朝鮮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國再分為十三道,晉州屬於慶尚南道,成為道政府所在地,觀察使常駐於晉州,從而成為慶南的行政中心。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慶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實施了地方自治制度,從而晉州府升為晉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關‘城鄉結合型城市設直’之規定,對原有的晉陽郡和晉州市進行合併重組,設定了“統合晉州市”。
堂號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晉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為晉州堂的支堂,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號。
江華堂:以望立堂,為晉州堂的支堂,是韓國江華郡河氏族人的堂號。
歷史名人
河成龍
(公元1947~今),朝鮮族;黑龍江寧安人。著名食品加工機械發明家。畢業於吉林省通化市朝鮮族中學,現任職于吉林省通化鋼鐵集團公司武裝部。他經過潛心研究,反覆實踐,研製出一種“多功能食品加工機”,填補了國內空白。該加工機具有和面機、冷麵機、打糕機、絞肉機、切肉機、切菜機等食品機械的功能。該機具有結構簡單、功能多、電耗小、效率高、防鏽衛生、使用管理方便等特點。
該機對麵粉類、米類、豆類、肉類、蔬菜類等可以加工二十多種產品,適合於家庭、飯店、食堂、招待所、個體經營者以及其它食品加工部門使用。該機能加工冷麵、和面、打糕、大米片糕、大米湯片(年糕)、大米麵、各種豆砂餡、小豆腐、大醬原料、肉片、肉餡、乾尤魚絲、海菜絲、乾辣椒麵、土豆白菜蘿蔔等切條、切片。
該加工機配用單相1.1KW~1.5KW電機,自重為不含電機二十公斤左右。高四十七厘米,寬二十五厘米,長四十五厘米,體積小、重量輕,便於家庭使用,市場前景很好。
河泰烈
(公元1951~今),朝鮮族;吉林和龍人。著名當代作家。吉林省和龍市文化館團創編室主任,中級館員,政協吉林省和龍市第八屆委員會委員。1990年畢業於延邊大學文化藝術系。
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中、短篇小說三十多部,創作歌詞一百五十多首,獲全國報告文學二等獎、“長白山文學獎”十多次,歷任《天池》月刊社文學創作函授部編輯、輔導員、記者。為市文聯文學家協會主席,延邊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延邊曲藝家協會會員,延邊民眾文化理論研究會理事、會員。其藝術成就及傳略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第五卷、《中國政協委員風采錄》、《中國文化藝術人才名人錄》、《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