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臥龍村現有村民185戶,603人,在當地是一個中等大小的村莊。
村民有孫、陸兩個姓氏,其中孫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80%。
該村原有耕地240畝,被國家徵用後還剩177畝,山巒4600餘畝。
大嶗觀左是一片竹林,林北河中有龍潭灣,灣中產仙胎魚,是嶗山特產,味極鮮美。
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705萬元,人均收入4784元。
經濟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嶗山旅遊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在困苦日景中生活了一年又一年的“臥龍人”,從靠“甩汗珠子”謀生的模式中走出來,做起了利用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脫貧致富的“大文章”。
有的農戶養殖了山雞,有的辦起了農家宴,有的改良了果樹品種,可以說家家有“富業”,人人能掙錢。嶗山水遠近聞名,他們就做起了“無本”生意,成立了一水天然泉水有限公司。
嶗山特產為遊客所青睞,他們就成立了山珍品有限公司,還引進了“萬里江”嶗山茶生產基地。如今的臥龍村,已從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方向發展,為發展經濟開闢了廣闊前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2畝,人均耕地 0.07 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51戶,共鄉村人口4768人,其中男性2379人,女性2389人。其中農業人口 2345人,勞動力 1572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彝、壯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52人,壯族637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286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92%;
歷史發展
該村原先不叫“臥龍村”。據說,明朝永樂年間孫氏祖“倉”從雲南窩洛村遷此定居,為念故情仍用原村名,即北窩洛。後來陸氏遷至白沙河南岸定居,稱南窩洛。南、北窩洛僅一河之隔,因“北窩洛”村後的山崗上有一石酷似手搖羽扇仰臥的孔明,為區分村名,故在1966年將“北窩洛”改名為臥龍村。
臥龍村南有一勝景——大嶗觀。大嶗觀建於元代,明代萬曆年間重修。觀內古木蔥鬱,生機盎然,是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中保存較好的幾處宮觀之一。
清代文人王卓如《宿大勞觀》詩云:“斜陽下西嶺,炊煙遠弄景。道人知客來,佇立久延頸。山深天易螟,連床人尚醒。萬籟寂無聞,冷然一聲磬。”清代詩人黃岩亦有詩曰:“山村人境寂,平地起琳宮。鳥性猶驚網,松濤自任風。大勞峰獨辟,九水道初通。入里塵器靜,幽深不可窮。”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28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溝崖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