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臥橋(甘肅省渭源縣下轄橋))

灞陵橋(甘肅省渭源縣下轄橋)

臥橋(甘肅省渭源縣下轄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渭源灞陵橋,又名臥橋,在渭源縣城南門外渭河源頭之一的清源河上,是一座氣勢恢宏的木質結構的廊橋。紫紅色的曲拱單孔橋,像一彩虹橫跨清源河上,為渭水第一橋。霸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後被洪水沖毀,經清代同治年間、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維修。1918年的修建由當清源鎮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兩兄弟參照蘭州雷河灘臥橋式樣進行改進,形成如今純木懸臂曲拱、單孔廊橋,被稱為“渭水長虹”。橋身由單梁變成疊梁,結構嚴密,氣勢雄偉,霸陵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

簡介,歷史,特色,

簡介

整個橋分為13間,46柱,&127;橋面和橋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全潤,並列為11組,從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凌空而上,形成半圓元章犁民狀橋體。橋面有台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欄乾扶手。橋頂為飛檐
挑閣式的廊轎獄院房屋面造型,全為木結構,精巧壯觀,已成渭水一大景觀。料嚷棄於右仁先生曾題寫了“大道之行”的匾額。

歷史

灞陵橋為純木的臥式懸臂拱橋。初建於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間,清同治末年(公充再嘗元1875年)左宗棠部屬梅開泰重建。以前所建皆為平橋,民國八年(公無1919年)仿蘭州臥橋改建於原址。橋為南北坐落。全長40米,高15.4米,寬4.8米,曲跨29.5米,共13間,64柱。橋面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從戒院婆兩岸橋墩底部逐次遞級,上有屋瓦可遮風雨。

特色

灞陵橋橋身高聳,橋面為三道階梯狀通道,中寬邊窄,且有扶手欄桿相配,既可遠眺,又助攀登。橋兩端建有飛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聳獸飛,似巨龍凌空而起,頗為壯觀。以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藝術風格,聞名全國。橋兩端有歷宙捉擊煉代名人左宗棠孫科楊虎城于右任蔣介石的詩、詞、聯名和題字。
灞陵橋灞陵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