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佛寺廟會

臥佛寺廟會

?>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佛寺廟會
  • 建於:627-649
  • 原名:兜率寺
  • 又名:壽安寺
廟會特色,旅遊勝地,

廟會特色

臥佛寺廟會
臥佛寺廟會臥佛寺廟會
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由於寺內有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銅像、臥佛寺由此而得名。臥佛身長5.2米,用銅25000公斤 、鑄佛用工7000人。銅佛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側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彎曲托首頭部。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紀念像。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個弟子。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像。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義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殿門上方亦有橫匾,書有"性月恆明”,意為佛性如月亮,明亮興輝永照。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
臥佛寺西北行約500米左右,即為櫻桃溝。這是一條外廣內狹的幽靜峽谷,兩側是秀挺峻拔的山巒,一條婉蜒溪水清澈見底,再往西行約1千米,可見危峰對峙,陡壁如削,十分雄偉險峻,這是著名的金鴿子台。每逢雨季,可看懸崖陡壁上山水直瀉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飛沫高揚,吼聲震耳,深秋時節,這裡山林紅葉,絢麗多彩,與香山紅葉堪稱雙絕。

旅遊勝地

臥佛寺廟會
臥佛寺廟會臥佛寺廟會
臥佛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的唐代貞觀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是北京著名的古剎之一。此寺初名兜率寺,後曾改名為昭孝寺、洪慶寺、永安寺、十方普覺寺等。因寺內有一尊巨大的銅鑄臥佛,故又俗稱臥佛寺。整座廟宇,共分四進院落,前豎彩坊,背靠青山。主要殿堂均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層層遞進,森嚴肅穆。中軸線兩側,輔以配殿、廊廡和行宮別院等。庭院幽雅,景致秀麗,是一處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喜愛的郊遊勝地。
古柏道及牌坊
寺前緩坡道上,古柏參天,濃蔭蔽日,宛如一條綠色的長廊。千年古柏,奇拙蒼勁,又似兩列威武的儀仗。古柏林蔭大道南端建有一座木構彩坊,北端築有一座琉璃彩坊。翠樹彩坊,相映成趣。前後兩座牌坊,尤以琉璃牌坊最為壯麗,四柱七樓,金碧輝煌。牌坊上,刻有乾隆的題額,正面為"同參密藏",背面為"具足精嚴"。
山門殿
步入琉璃牌坊,便是第一進院落。院內有一個半月形水池,池上架築石橋一座。水池兩側,鐘 鼓樓對稱而建,簇擁著正前方的山門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神。哼、哈二將又稱金剛力士,是佛教守護寺門的神將。據民間傳說,一個鼻子裡能哼出白氣,一個口中可哈出黃氣,以驅逐妖魔、殺殲鬼怪,所以俗稱哼、哈二將。
天王殿
進入第二進院落,即是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坐像一尊。大腹便便,笑容滿面,似在迎接來賓,給人一種大慈大悲的感覺。彌勒佛像背後,還塑有韋馱立像。據說,韋馱因保護釋迦舍利有功而成佛的。殿內兩側,各有立像兩尊,異常威武。這便是四大天王,亦稱四大金剛。他們分守四方天門,以保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臘梅栽於殿前左側檐下,十分繁茂。每當冬雪飄臨之際,梅花怒放,奇香四溢,為寺內一勝景。
娑羅樹
位於臘梅近處的東側和南側,有兩棵古老的大樹,挺拔蒼勁。據傳,這兩棵樹,是為了象徵釋迦牟尼涅般木於娑羅樹下,早年從印度移植來的。因而此樹又有聖樹之稱。其實,該樹既非移自印度,也不是娑羅樹,而是七葉樹科中的一種秀麗的七葉喬木。
三世佛殿
位於天王殿後,殿前檐掛有乾隆御書"雙林邃境"大匾。殿內中央供奉釋迦、燃燈、彌勒三尊大佛,高大莊重。據佛經說,燃燈為前世佛,釋迦是今世佛,彌勒即後世佛,他們均是如來佛的化身,分管人們的前、今、後三世。在三世佛兩側還塑有十八羅漢,造型生動,著色鮮艷。據說於東南角的一尊羅漢像 為乾隆的塑像,他身披鎧甲,穿靴戴帽,與眾不同,占取羅漢之位,為自身塑造"金身"。其用意是想修成正果,立地成佛,很是有趣。
臥佛殿
臥佛殿為該寺的主體建築,前檐所懸"性月恆明"大匾為慈禧皇太后手書。殿內因供有一尊巨大的銅鑄臥佛,故名臥佛殿。臥佛造於唐代,初為木雕,元代至治元年(1321),改為銅鑄。長一丈六尺,重54噸。據元史記載,"用工七千,冶銅五十萬斤"才鑄造成功。大佛作側身睡臥狀,一臂曲肱而枕,體態安祥自如,鑄造工藝極為精細,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巨佛身後環立著"十二圓覺"塑像。傳說,這是佛祖釋迦牟尼於婆羅樹下逝世之前,向他的弟子們囑託後事的情景。殿內"得大自在"匾額為乾隆手筆,意為釋迦牟尼修道成功,已得到了最大的自由。巨佛前放置有一個八卦香爐,兩個燭台和花瓶,合稱五供。此外,還陳列有輪、螺、傘、蓋、花、罐、魚、結八件佛家法寶,俗稱八寶,以象徵吉祥如意。殿內左右的玻璃櫥內,陳展有十一雙黃緞雲鞋。這是清朝十代皇帝及袁世凱敬獻的貢品。
僧舍
建於中軸線外的東路,共設有霽月軒、清涼館、大禪堂、祖堂、齋堂等六個院落。原為僧人居住之地,現闢為別墅,接待中外遊客住宿。
行宮院
位於中軸線外的西路,由三個院落組成。南側兩院內,山石點綴,小橋流水,殿舍講究,環境幽雅。北端院內辟有蓮花池,池水碧透,浮蓮點點,游魚嬉戲,充滿生機。池畔的彩廊、敞軒、山石、樹木倒映池中,別有天地,景色尤佳,是遊人憩息、賞景的好處所。從行宮院西北行,即可到達極富自然野趣的櫻桃溝花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