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習俗,俗稱“臘八節”,浙江省杭州地區春節前較重要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臘八節習俗歷史悠久,“臘日”是指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月里重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浙江省杭州地區以獨特的臘八粥製作工藝和僧俗共舉大規模施粥活動為核心,和以供佛祈福為主題的臘八粥出鍋、盛粥、供送、講經等儀軌構成的民俗活動。

2021年5月24日,臘八節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Ⅹ-17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八節習俗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浙江省
  • 非遺編號:Ⅹ-174
  • 保護單位:杭州靈隱寺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活動,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臘八節習俗的源起可追溯到先秦時歲末的蜡祭(祭農業神)和臘祭(祭祖)。秦漢以來,二者逐漸合一,統稱為“臘祭”。佛教傳入後,臘日與佛成道日逐漸融合,形成了帶有宗教色彩的臘八節雛形。至南北朝,臘日固定到農曆十二月初八。
唐宋以來,臘日式微,漸為臘八節所替代。自宋始,臘八節興起喝臘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臘八粥。《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文獻均記述了杭州地區的臘八煮粥施粥活動。宋室南渡後,臘八習俗亦傳承不息。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後因戰亂,寺敗僧散,寺院臘八習俗衰落,但民間仍傳承。1978年,靈隱寺重啟臘八節習俗活動,隨後施粥範圍擴大,不僅在寺院設粥棚施粥,而且廣設施粥點,或送粥上門。施粥活動已漸漸輻射到了杭州周邊縣市,最遠到達了北京。

文化特徵

臘八節習俗活動的開展由寺院和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是杭州年節文化的重要開端。它包含臘八粥製作、施粥、佛教儀軌、傳說故事等多元內容的民俗文化體系,以杭州市西湖區靈隱寺為代表的重要寺院為紐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連結城鄉的傳承。臘八粥中寄託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做粥時需用文火慢慢熬到粘稠,這是因為要取其“粘連”諧音,寓意“連年豐收”。而那些配料,桂圓好比“富貴團圓”,百合象徵“百事和睦”,核桃代表“和和美美”,紅棗花生則是“早生貴子”。關於“好日子”的願景,就這樣通過食材的美妙寓意而與舌尖上的味道聯結了起來,它炸開在味蕾之上,也被安放到了心底里。
北宋年間(1071年),在杭州當父母官的蘇軾到靈隱寺過臘八節,寫下《留題靈隱寺方丈》(節選):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喬木百丈蒼髯須,擾擾下筆柳與蒲。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一句描寫了靈隱寺在臘八時的盛況,其中“朝晡”指代的是用各種果品熬成的臘八粥。

主要活動

活動內容
臘八節習俗主要有選擇食材、煮臘八粥、供佛祈福、施粥民眾、詩文傳說等內容。該習俗作為一種內涵較為豐富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由浙江省杭州地區的寺院僧眾和社區居民共同傳承,有數十萬人共同參與。
臘八粥
通常臘八粥是用各種米(糯米、大米、玉米、黃米、高粱米、黑米等)、各類豆(芸豆、赤豆、綠豆、大豆、扁豆等)、不同乾果(大棗、板栗、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圓、蓮子等),雜以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等熬煮而成。

流行地區

臘八節習俗遍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江乾區、上城區等10個市轄區,並輻射到周邊縣市。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
臘八節習俗留下不少傳統食俗,其中較重要的莫過於喝臘八粥。從佛門施粥,進而發展到民間贈粥,是以佛教的“樂善好施”精神,為臘八節提供了一種關於“仁愛”和“感恩”的核心文化內涵。
社會價值
臘八節習俗在當代更注重發揚仁愛精神、感恩社會的理念,有利於營造和諧社會的氛圍。靈隱寺每年施粥不少於30萬份,參與義工數千人,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靈隱寺獲得《臘八節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4年1月18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浙江杭州錢塘區暖心開展臘八節施粥公益活動。潮音禪院、東海寺等場所在臘八來臨之際將精心烹製的臘八粥,陸續送到周邊社區、養老院、醫院、融愛兒童成長中心、建設工地、環衛工人等,臘八節錢塘區宗教界總計發放臘八粥8萬餘份。

文化軼事

起源爭議
關於臘八節習俗的起源,學界尚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古代的臘祭儀式為其雛形。不過,秦漢之前,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漢代時,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臘八節最終得以形成和確定“初八”這個日期,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後的事情。南北朝時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興盛,在傳說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會舉行紀念活動。
傳說故事
傳說中,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曾遍游名山大川,尋求人生的真諦。後來在菩提樹下靜坐冥思,於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教徒稱此日為“佛成道節”。在中國,佛教徒會在這一天舉行誦經活動,並在佛座前獻臘八粥。《武林舊事》曾載:“臘月八日,則寺院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明朝時,臘八粥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佳品。到了清代,喝臘八粥之風更為盛行。以雍和宮臘八盛典為例,從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就會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這裡。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以及各色乾果等用料在初五晚準備就緒後,初六由皇帝委派的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至粥全部熬好。熬粥用的古銅大鍋直徑為2米,深1.5米,重達4噸。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百斤,共要熬六鍋。粥熬好後,供粥大臣率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供奉完佛祖,第二鍋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以快馬遞送承德行宮及全國各地。按程式,第三鍋粥送給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鍋粥送給文武官員和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粥送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粥作為施捨。天亮後,舍粥完畢,盛典結束。熬制臘八粥最初是為了祭祀,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民間慶賀豐收的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