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症

膽道蛔蟲症

膽道蛔蟲症是指原來寄生在空迴腸的蛔蟲經十二指腸鑽入膽道,引起膽道口Oddis括約肌痙攣而發生腹部陣發性絞痛,稱為膽道蛔蟲症。膽道蛔蟲症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急腹症,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七歲以上兒童最為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農村發病率最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膽道蛔蟲症
  • 外文名:ascariasis of biliary tract
病因及相關疾病,鑑別診斷,治療原則,

病因及相關疾病

蛔蟲病主要因食入帶有蛔蟲卵的食物而引起,蛔蟲性喜遊走或鑽孔,當人體全身或局部因素造成腸道內環境改變時,如發熱妊娠、飢餓、手術、胃酸分泌減少、膽道慢性炎症等情況時,腸道內環境的紊亂,腸管蠕動失常,蛔蟲活動頻繁而上下遊走至十二指腸鑽膽道,另外蛔蟲喜鹼惡酸,當蛔蟲上行至十二指腸時,喜歡鑽入鹼性膽汁的膽道內。進入膽囊後,由於蛔蟲的刺激,膽道口括約肌痙攣,從而出現突發劇烈的右上腹部或劍突下疼痛。
蛔蟲鑽入膽道後,有的可以自行或被動退出,大概有三種原因:①蛔蟲進入膽道的過程中,頭在膽道內,尾在十二指腸,由於頭部受到括約肌痙攣的壓迫,尾部強烈捲曲而迫使蟲體鑽出膽道。②蟲體全部進入膽道後,繼續遊動,有時調轉方向逐漸鑽出膽道,退出十二指腸。③由於蟲體麻痹或死亡,且部分腐爛,隨膽汁排出腸道。
膽道蛔蟲症與原發性肝膽管結石關係密切,為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由此而導致近、遠期併發症如感染(膽管炎、肝膿腫、膈下膿腫、膽囊蛔蟲病)、膽道狹窄、膽源性胰腺炎等,使該病病情複雜化、治療棘手。

鑑別診斷

體格檢查:單純性膽道蛔蟲病一般僅劍突下或稍右方有輕度壓痛若並發膽道感染胰腺炎肝膿腫等則會出現相應的體徵。B超檢查是本病的首選檢查方法顯示為膽管內有平行強光帶偶可見蛔蟲在膽管內蠕動,有確診價值。ERCP偶可見膽總管開口處有蛔蟲ERCP,還可進行治療。
超生檢查時應注意以下情況:
管道重疊,肝門區內有動靜脈等多個管道系統,掃查中可以出現重疊現象,有時候類似蛔蟲的現象,應多切面探查,尤其注意其解剖走向,另外,血管通道內均為透聲好的無回聲影,有時可見血液的流動,必要時可用彩色都卜勒血流顯像易於鑑別。蛔蟲位於膽道內,膽道內是沒有血流的,且蟲體腔內一般都有稀疏點狀弱回聲。
膽道引流管也呈雙線索條狀結構,但圖像有僵硬感,而且一般有手術史。
膽道結石,蛔蟲不動或失去活力後,因回聲較強,有時易與結石混淆,但蛔蟲一般後無聲影且呈二條平行線狀。
膽道蛔蟲症初期,蛔蟲欲鑽入時,病人臨床症狀明顯而B超卻無明顯的異常所獲,易漏診,應在必要時複查B超。
膽囊內殘存蟲體團塊應與膽囊癌鑑別,膽囊癌絕無隱約可見的雙線狀結構,如果有,即可排除膽囊癌。
膽道蛔蟲的典型超聲表現主要是擴張的膽管內平行雙線狀強回聲帶,內夾無回聲液性暗帶,彩色都卜勒於暗帶內未探及血流信號。環中環、同心圓、環內圓點、環內雙環、擴張的膽管內小等號樣回聲是診斷和鑑別診斷的重要依據,而膽囊內蛔蟲主要表現為膽囊內麻花樣或弧形線條光帶,活體蛔蟲可見其蠕動。超聲診斷膽道蛔蟲直接快速、簡單準確、無創傷、可動態觀察。
一般診斷不難劇烈的腹部絞痛與不相稱的輕微腹部體徵是膽道蛔蟲病的特點和診斷要點結合B超和ERCP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臥床休息、靜脈補液,提供每日足夠熱量,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抗生素治療常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氨苄青黴素靜脈點滴,厭氧菌感染時加甲硝唑靜滴。對症治療選 654-2 靜脈點滴,肌注維生素 K3,口服阿司匹林,必要時可肌注杜冷丁。
經保守治療無明顯緩解者,均採用十二指腸鏡檢查結合 ERCP 方法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