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樣牙源性瘤

腺瘤樣牙源性瘤以往稱為腺成釉細胞瘤,認為是成釉細胞瘤的變異型。實際上其結構與生物學行為與成釉細胞瘤有區別。197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頜骨內的一種獨立的牙源性腫瘤。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腺瘤樣牙源性瘤
  • 主要症狀:腺瘤樣牙源性瘤占牙源性腫瘤的4.2%
  • 多發群體:20歲以下青少年
  • 傳染性:無傳染性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

症狀體徵

腺瘤樣牙源性瘤占牙源性腫瘤的4.2%,多見於20歲以下青少年,平均年齡16~19歲,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2。上下頜骨均可發生,但以上頜骨多見,上下頜骨之比例為2∶1,上頜骨以發生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區最多。常有牙缺失。腫瘤生長緩慢,一般瘤體較小,無任何自覺症狀,僅在局部形成膨隆,較大時引起局部畸形。

用藥治療

手術切除,一般腫瘤較小可以在口內行腫瘤切除,且可保留頜骨的連續性。

飲食保健

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症狀諮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菸酒, 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理病因

腺瘤樣牙源性瘤來源於牙源性上皮的成釉器,殘餘上皮,也可來自口腔黏膜。

疾病診斷

X線表現需與含牙囊腫或成釉細胞瘤鑑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病理:肉眼觀察腫瘤一般較小,大部分為囊性病變,有完整的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囊內可含草綠色膠凍樣物,囊壁上有實質性腫瘤組織增生,切開剖面時,有沙礫感,病變如為實質性,剖面呈灰白色。灶內有出血區和小囊存在。
鏡下觀察可見3種形式,一為實質性上皮團或結節,由梭形細胞、柱狀細胞和立方狀3種細胞組成,其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在上皮團中有時腫瘤細胞排列成漩渦狀或花瓣結構,並可見到腺樣結構,細胞間有散在的嗜伊紅均質物,其二為腺管結構,由單層高柱狀細胞組成,細胞核卵圓形位於離管腔的一端,似成釉細胞瘤。管腔內有退變的細胞和嗜伊紅物質,PAS染色呈陽性反應。其三種形式由1層或2層細胞排列成小梁狀的上皮條索,多見於病變的周邊部。腫瘤中有大小不等的鈣化物,小的呈圓形大的呈不規則形。
腺瘤樣牙源性瘤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嗜伊紅均質物,一種為結締組織相互誘導形成,另一種為上皮來源,類似於早期釉質,可能為腫瘤細胞間葉組織相互誘導形成。兩種嗜伊紅均質物發生鈣化,形成相應牙本質和釉質樣結構。
其他輔助檢查:
X線片顯示單房陰影,界限清楚,無囊壁邊緣局部硬化現象。常見在單房陰影中出現散在的顆粒狀鈣化點,牙根發生壓迫性呈斜面狀吸收。約67%的病變區含有埋藏牙,因而臨床上易誤診為含牙囊腫或成釉細胞瘤,最終依病理切片確診。

併發症

腫瘤較大時引起局部畸形。

預後

腫瘤全部切除後很少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