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瘤

腸瘤,一種表現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細胞。患者臨床常表現為貧血、消瘦、大便次數增多,變形,並有粘液血便。有時出現腹部腫塊和腸梗阻症狀。好發部位以直腸為主,乙狀結腸為次,其他部位較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瘤
  • 表現:大片粘液湖形成
  • 漂浮:小堆癌細胞
  • 臨床表現:貧血、消瘦、大便次數增多
簡介,診斷依據,鑑別診斷,辨證論治,

簡介

腸瘤之名出《靈樞·刺節真邪》,曰:“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腸瘤可能因濕熱痰瘀互結,阻滯胃腸脈絡所致。以腹部不適,檢查發現胃腸黏膜上有結節狀隆起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
本病多指西醫學所說胃腸息肉。個別病例有惡變之可能。

診斷依據

1.以40歲以上男性多見,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亦有見於12歲以下兒童者。
2.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早期常無自覺症狀,或僅感脘腹不適、隱痛、腹脹。發生於胃者,可有噁心、厭食,或見大便色黑;發生於大腸者,可見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習慣改變,或見無痛性血便、粘液便。病久而有反覆出血者,可見消瘦,面色無華等症。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3.X線鋇餐或鋇灌腸檢查:可見息肉為卵圓形充盈缺損。
4.內窺鏡檢查及活檢:可見胃或腸黏膜局部呈結節狀隆起,息肉可為球形、半球形、卵圓形、丘形,有蒂或無蒂,多個或單個,大小如綠豆、黃豆或蠶豆,表面光滑,顏色正常或充血,其表面或可見糜爛、出血點。活檢可對息肉性質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胃癌腸癌:自覺症狀及消瘦呈進行性發展,全身情況差,X線鋇劑檢查、內窺鏡檢查及活檢可資鑑別。

辨證論治

1.肝氣鬱結證:脘腹脹痛,連及兩脅,情志不遂則加重,納少,噯氣,口乾且苦,大便稀溏或解而不爽,舌淡苔薄白或黃,脈弦。疏肝理氣。
2.痰瘀互結證:脘腹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納差,;噁心,或吐痰涎,腹脹,大便稀溏,或下紫暗粘液血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膩,脈弦澀。祛痰化瘀。
3.胃腸濕熱證:脘腹痞滿或脹痛,噁心欲嘔,食納不振,大便不爽或稀溏,夾帶粘液及血便,其色鮮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清熱化濕、涼血止血。
4.脾胃陽虛證:脘腹不適或隱痛,喜暖喜按,納差,噁心,大便稀溏,夾粘液或呈黑便,形寒肢冷,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無力。溫補脾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