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狹窄症

腰椎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它是導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見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徵,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靜或休息時常無症狀,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症狀,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方能繼續行走。隨著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

基本介紹

  • 別稱:腰椎管狹窄、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徵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40~50歲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腰椎
  • 常見病因:因退行性變、椎管發育性狹窄、創傷或醫源性原因引起
  • 常見症狀: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間歇性跛行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腰椎椎管狹窄症是骨科的常見病,其發病原因十分複雜,有先天性的腰椎管狹窄,也有由於脊柱發生退變性疾病引起的,還有由於外傷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或腰手術後引起椎管狹窄。其中最為多見的是退變性腰椎管管狹窄症。原發性腰椎椎管狹窄:單純由先天性骨發育異常引起的,臨床較少見;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由椎間盤椎體、關節退化變性或脊椎滑脫、外傷性骨折脫位、畸形性骨炎等。其中最常見的是退行性椎管狹窄症。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多隱匿,病程緩慢,好發於40~50歲之間的男性。引起狹窄的病因十分複雜,依據其臨床狹窄部位的不同,患者典型的症狀可包括: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其中麻木可由腳部逐漸向上發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現束帶感,嚴重時出現大小便異常,截癱等。做腰部過伸動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為過伸試驗陽性,是診斷椎管狹窄症的重要體徵。

檢查

1.腰部正側位X線片;
2.腰穿及椎管造影;
3.CT及CTM檢查;
4.MRI檢查;
5. 其他,如肌電圖檢查等(可幫助判斷受壓神經部位及鑑別診斷)。

診斷

1.腰腿痛
長期多次反覆的腰痛,有時可放射到下肢。
2.間歇性跛行
當患者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酸痛、腿痛或麻木、無力、抽筋,並逐漸加重以至不能繼續行走。坐下或蹲下幾分鐘後上述症狀消失並可繼續步行,因有間歇期,故名間歇性跛行。
3.部分患者
可有下肢麻木、冷感、乏力、某些肌肉萎縮以及鞍區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尿急或排尿困難等症狀。
4.做腰部過伸動作
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為過伸試驗陽性,是診斷椎管狹窄症的重要體徵。
5.一般需要拍攝腰椎正側位、斜位X線片
有時需加攝過伸過屈側位片。可見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椎小關節骨性關節炎改變等,多見於腰4-5與腰5骶1之間。
6.CT檢查
可見矢狀徑小於12mm,有向後延伸的骨刺等,一般取腰4-5,腰5-骶1的小關節水平攝CT片。

治療

腰椎管狹窄症輕型及早期病例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無效者則需行手術椎管減壓/+固定融合術。
1.非手術療法 
1)傳統的非手術療法主要包括 ①腹肌鍛鍊;②腰部保護;③對症處理:理療推拿按摩、藥物外敷等。
(2)藥物治療 主要套用中醫藥進行治療。
(3)硬膜外封閉術 對一部分患者效果明顯,可明顯減輕間歇性跛行症狀。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出現明顯的神經根症狀;對於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進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脫及伴有腰椎側凸或後凸者,已伴有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1)減壓的病例 可以採用傳統常規治療方式包括椎板開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也可以採用微創技術治療。
(2)對於需要“減壓+固定”病例 可以採用傳統常規治療方式,也可以採用微創技術治療。而融合技術可以選用橫突間後外側融合技術、椎板間後側融合技術、椎間融合技術等。

預防

腰椎管狹窄症的預防實際上是腰椎退行性病變的預防。
1.腰的保護
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腰部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
2.腰的套用
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
3.腰部保健運動
堅持腰的保健運動,經常進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