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稱腮腺炎病毒,能引起腮腺舌下腺、顎下腺腫大、頭痛、發燒,並能引起多種併發症,男性還易引起睪丸腫脹。現存的野生型種為88-19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腮腺炎病毒
  • 外文名:mumps virus
  • 定義: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體
  • :副粘病毒科
概述,引發原因,發病機制,

概述

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體,屬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為球形,核衣殼呈螺旋對稱,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經氨酸酶刺突(HN)和融合因子刺突(F)。基因組為單負鏈RNA.腮腺炎病毒可在雞胚羊膜腔或雞胚細胞中增殖,可出現細胞融合,但細胞病變不明顯。腮腺炎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抵抗力較弱,56℃ 30分鐘 可被滅活,對紫外線及脂溶劑敏感。
人是腮腺炎病毒惟一宿主,病毒經飛沫傳播易感者為學齡期兒童,好發於冬春季節。本病潛伏期約2~3周,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和局部淋巴結內增殖後,進入血流,然後經血流侵入腮腺及其它腺體器官如睪丸、卵巢、胰腺、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臨床表現主要為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伴發熱、乏力、肌肉疼痛等。病程1~2周,青春期感染者易並發睪丸炎(20%)或卵巢炎(5%),約0.1%的患兒可並發病毒性腦膜炎。並發睪丸炎者可導致男性不育症腮腺炎也是導致兒童期獲得性耳聾的常見原因。腮腺炎病後可獲牢固的免疫力。
典型腮腺炎病例無需作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可作病毒分離或血清學試驗以明確診斷。
對於腮腺炎患者應及時隔離,防止傳播。疫苗接種是有效的預防措施。目前我國使用的為S97株減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90%出現抗體。美國等已研製出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三聯疫苗(MMR),我國的三聯疫苗已研製出,並已加入國家預防免疫計畫。

引發原因

1、傳染源: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睪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發病機制

多認為該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後進入血循環(第一次病毒血症),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並在其中增殖再次進入血循環(第二次病毒血症),並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臟器。病程早期時從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腦脊液及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別人胎盤和胎兒體內分離出本病毒。根據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終無腮腺腫脹而腦膜腦炎睪丸炎等可出現於腮腺腫脹之前等事實,也證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經血流累及各種器官組織的觀點。也有人認為病毒對腮腺有特殊親和性,因此入口腔後即經腮腺導管而侵入腮腺,在腺體內增殖後再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組織。各種腺組織如睪丸卵巢、胰腺、腸漿液造酶腺胸腺、甲狀腺等均有受侵的機會,腦腦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腦膜腦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後果,自腦脊液中可能分離出病原體。
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症為本病的主要病變腺體呈腫脹發紅,有滲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腮腺導管有卡他性炎症,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管內充塞破碎細胞殘餘及少量中性粒細胞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有充血現象腮腺思周顯著水腫,附近淋巴結充血腫脹。唾液成分的改變不多但分泌量則較正常減少。
由於腮腺導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礙,故攝食酸性飲食時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瀦留而感脹痛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可經淋巴系統而進入血循環,導致血中澱粉酶增高,並從尿中排出胰腺和腸漿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睪丸,幼年患者很少發生睪丸炎睪丸曲精管的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中出現水腫及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腫,胰島有輕度退化及脂肪性壞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