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葉腫瘤是顱內常見腫瘤,其發生率居幕上各部位腫瘤的首位,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1/5。常以膠質瘤為最多,約占顱內膠質瘤總數的1/4;其次是腦膜瘤,約占顱內腦膜瘤總數的1/10;另外先天性腫瘤、轉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發生。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rontal tumour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大腦額葉
- 常見症狀:頭痛、嘔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癲癇發作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細胞染色體上存在著癌基因加上各種後天誘因可使其發生,誘發本病的可能因素有: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臨床表現
1.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徵
主要為頭痛,嘔吐和視神經乳頭水腫。
2.精神症狀
患者早期症狀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尤其是近記憶力的減退明顯,而遠記憶力保存,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思維和綜合能力明顯喪失,遠近記憶力均漸消失,喪失自知力和判斷力,出現對時間和地點的定向力障礙,患者逐漸變為痴呆。人格的改變亦甚多見,主要表現為智慧型障礙,表情淡漠,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不知整潔,生活懶散,有些患者表現抑制能力的喪失,易激動,脾氣暴躁,情緒欣快,詼諧,行為幼稚,童樣痴呆,輕浮,愚蠢,令人生厭的開玩笑,甚至強哭強笑,有時表現熱情奔放甚或狂怒發作,如毛髮豎立,血壓上升,瞳孔散大並伴有攻擊動作等。
3.癲癇發作
額葉腫瘤時,癲癇發作常是首發症狀。腫瘤侵及額葉前部大腦皮質6區和8區時,癲癇發作多有意識喪失,頭與眼轉向病灶的對側,病灶對側上下肢抽動,上肢明顯,少數患者的發作僅至此為止,但多數繼之發展為全身性大發作。額底部腫瘤,尤其靠近底部中線附近時,由於腫瘤向兩側發展,可出現全身性痙攣發作,多由於顱內壓增高引起,腫瘤侵及中央前回時也可出現局限性癲癇發作。
4.錐體束損害症狀
額葉腫瘤時病灶對側腹壁和提睪反射的減弱消失以及同時出現強直性跖屈反射,常為早期症狀,隨著腫瘤的繼續增大及對運動區的侵犯程度,病灶對側可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同時往往伴有踝陣攣,髕陣攣等,最後可出現病灶對側的不同程度的癱瘓。Babinski征是皮質脊髓束病變的一種有代表性的重要體徵,尤其在談笑時更為明顯,因此,被認為是額葉腫瘤的重要體徵之一。
5.運動性失語
右側半球優勢患者如腫瘤侵及左側額下回後部Broca區時,可致遠動性失語。患者的唇和舌能自由運動,能理解他人的語言,但不能用言語與人對話,構音器官的活動並無障礙,有的雖能發音但不能構成語言。損害較輕的患者常為不完全性的運動性失語,患者尚能發出個別的語音,說話緩慢,常說錯字或出現語言停頓,口吃現象;嚴重時完全失去說話能力。腫瘤累及優勢半球額中回後部時,可致書寫不能,患者能說話,能聽懂,能看懂,但喪失書寫能力。
6.額葉性共濟失語
額葉腫瘤時可以出現類似小腦源性的共濟失調。額葉腫瘤的早期,特別是額極腫瘤,如果不伴有顱壓增高,並不產生運動障礙,也不會出現癱瘓,但可出現複雜的精巧的高級運動障礙。病灶對側手部出現震顫,下肢有輕微的共濟失調,一般觀察不易發現,當囑患者作快步行走或作快速轉彎動作時可以出現。額葉受損患者約半數可發生共濟失調,當兩側額葉明顯受損時,患者步態搖晃蹣跚,一側明顯受損時,病變對側下肢表現顯著的笨拙,走路時常過度地向外踏下,但這類患者辨距不良和連續運動功能不良常不顯著,且多無眼球震顫。
7.強握反射的摸索運動
額葉腫瘤損害額後部尤其是額上回靠近中央前回時,由於對隨意運動失去控制能力,當物體觸及病灶對側手指及手的掌面時,引起手指及手掌的屈曲並抓住物體緊握不放的現象,稱為強握反射;患者手掌被物體接觸時,手和上肢皆移向該物體,如連續接觸其手掌,即可使其上肢向各方探索,直至其觸及此物而握住此物,稱為摸索運動,強握反射和摸索運動同時發生在一側,常是診斷額葉腫瘤的重要依據。
8.其他症狀
額葉腫瘤位於或靠近額底部時,可影響或壓迫嗅神經,導致嗅覺喪失,腫瘤向後壓迫一側視神經可出現病側視神經原發性萎縮,對側神經則因顱壓增高而出現視神經乳頭水腫,額葉內側腫瘤患者有時出現尿失禁或排尿緊迫感,以致出現不擇地點的慌張排尿,甚至大便失禁,雙額葉腫瘤或腫瘤侵及中央前回,有時可出現吸吮反射或咂嘴反射,額葉深部腫瘤偶可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可見有對側肢體輕微震顫,另外額葉腫瘤偶可出現木僵狀態,患者可較長時間維持於固定狀態而不疲勞;少數患者可出現貪食,性功能亢進等。
檢查
1.顱骨平片
顱骨平片檢查,對某些額葉腫瘤可以作定位或定性診斷,如少突膠質細胞瘤有時可出現鈣化斑,其特點多呈索帶狀,斑點狀或團狀,相互交錯的鈣斑;星形細胞瘤,鈣化多發生於腫瘤的囊壁或瘤體,鈣化影多呈弧形,索條狀,片狀或斑點狀;室管膜瘤好發於側腦室,常見有斑點狀鈣化影,腦膜瘤鈣化多呈現較大團塊,密度較高,輪廓清楚,以砂粒型腦膜瘤鈣化最為常見,額葉腦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等靠近顱骨時,可以顱骨吸收,變薄,破壞和缺損,另外腦膜瘤亦常見有顱骨增生者,額葉腫瘤導致顱壓增高時,可見有腦回壓跡增多,顱縫裂開,蝶鞍部骨質的改變和移位。
2.頸內動脈造影
額葉腫瘤時主要導致頸內動脈突上段,大腦前動脈前2/3及中動脈起始段,與額頂升動脈發生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移位和變形。
3.超音波
額葉腫瘤超聲檢查時,中線波可見有中等度向健側移位,額極,額底腫瘤及雙額腫瘤時,中線波無移位,但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腫瘤病理波,腫瘤壓迫空間孔引起梗阻性腦積水,可顯示腦室波幅增大,側腦室波與中線波間距離變大,可以此推測腦積水的程度。
4.腦電圖
額葉腫瘤腦電圖檢查表現有下列特點:①局限性δ波的出現率較高約83%。②40%的呈現一側性或雙側性陣發性單一節律性δ波,特別是額葉內側面或基底面腫瘤較多。③單側額葉腫瘤約有1/3對側額部也有傳播性δ波,但一般波幅較低,往往成為混合性δ波;背景的α波,在1/3的病例中表現正常,一般情況下,腫瘤位置愈靠前,α的異常就愈輕。④雙側額葉腫瘤,在雙側額部出現相互獨立的多形性δ波為特點,腫瘤較大的一側更明顯。
5.頭顱CT檢查
CT主要通過腫瘤與周圍組織的密度對比和正常結構(如腦室)的移位和變形診斷顱內腫瘤,額葉腫瘤常見為膠質瘤和腦膜瘤,一般顯示密度較高;側腦室前角常見受壓變形。
6.頭顱MRI
與CT聯合使用,提高腫瘤的檢出率,並對腫瘤定性有幫助。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頭顱CT及MRI等輔助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
1.降低顱內壓
①脫水治療;②腦脊液體外引流;③綜合預防措施。
2.手術治療
①腫瘤切除術;②內減壓手術;③外減壓手術;④腦脊液分流術。
3.放射治療
患者全身情況不允許手術切除及對放射治療較敏感的顱內腫瘤患者,可採用放射治療以推遲腫瘤復發或抑制腫瘤生長,延長患者生命。
4.化學治療
5.基因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