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

腎動脈

腎動脈是腹主動脈的比較粗大的一對分支,在第1~2腰椎平面發自主動脈側壁,橫行向外,在腎靜脈後方進入腎門。腹主動脈位於體正中線的左側,所以右腎動脈較左腎動脈稍長。右腎動脈前鄰下腔靜脈、胰頭和十二指腸降部;左腎動脈前鄰胰體、脾靜脈和腸系膜下靜脈。腎動脈到達腎門之前,分出一支腎上腺下動脈,行向上至腎上腺;此外還分出輸尿管支至輸尿管。多數腎動脈在腎門附近先分為前、後兩支(59.1%)或上、下兩支(34.3%);每支再分支進入腎實質,分布在一定的區域,彼此之間無吻合,稱為腎段動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腎動脈
  • 外文名:renal artery
  • 速度:1000~1200毫升/分鐘
  • 位置腸系膜上動脈下方1-2cm
概述:,腎動脈栓塞,

概述:

每側腎動脈多為一支(85.80%),也可能為二支(12.57%),三支的極少見約為1.48%,四支及五支者更為少見。腎動脈及其分支除從腎門入腎以外,有時有1~5支動脈不經腎門直接穿入腎的上端(57.35%)或下端(13.79%),或經腎的前後面入腎,稱為腎副動脈或迷走腎動脈,出現率可高達41.33%。應引起施行腎的手術者的注意。
是腎的營養與功能血管。腎動脈由主動脈腹部發出,自腎門入腎,在腎竇內分為數條葉間動脈,穿行於腎柱內;在腎錐體底部形成弓狀動脈;弓狀動脈又發出放射狀分支小葉間動脈入皮質迷路,小葉間動脈沿途向兩側腎小葉發出進球小動脈,每條進球小動脈在腎小體內分成若干小支,形成腎小球。腎小球再集合成出球小動脈,離開腎小體後復成毛細血管網,分布於皮質和髓質內的腎小管上,收納自腎小管重吸收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以後毛細血管逐漸集合成與動脈平行的小葉間靜脈、弓狀靜脈、葉間靜脈,最後流入腎靜脈經腎門出腎。
腎的血流量很大,平均每分鐘約有1200毫升血液流經雙腎。腎的不同區域血流量不同,皮質供血豐富,流速也快;髓質供血少,僅占腎血流量的1/10,流速也慢。在強烈刺激(人體遭受嚴重挫傷、肢體壓傷等)或應激情況下,能反射性引起腎的血管痙攣(一般是小葉間動脈)缺血,引起腎小體及出球小動脈的血液循環障礙。結果,腎小管供血不足,特別是腎的皮質部缺血,色變灰,繼之髓質缺血,常引起無尿或休克,即所謂“挫傷綜合症”。嚴重者可引起腎組織壞死。

腎動脈栓塞

脫落的栓子引起腎動脈主幹或其分支的阻塞。栓子多來自心臟內或主動脈內之贅生物,極少為腫瘤細胞團、脂肪所形成的栓子。單側、雙側均可發生。栓塞後腎缺血或梗死。臨床出現腰痛、發熱、血尿或少尿。患側腎區叩痛。血和尿中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等含量升高。同時易伴其他部位栓塞,如脾及視網膜動脈栓塞。放射性核素腎血管掃描以及彩色都卜勒有診斷價值。早期可試溶栓治療或手術取除栓子。出現腎功能衰竭時行透析治療或腎移植。栓子不能消除可導致腎血管性高血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