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斑普提魚

腋斑普提魚

腋斑普提魚,Bodianus axillaris (Bennett, 1832) ,又稱腋斑狐鯛,俗名白尾龍,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普提魚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腋斑普提魚
  • 拉丁學名:Bodianus axillaris (Bennett, 1832) 
  • 別稱:白尾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隆頭魚科
  • 亞科:普提魚亞科
  • :普提魚屬
  • :腋斑普提魚
  •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區
  • 英文名:Axilspot hogfish 
外形特徵,生態習性,地理分布,棲息環境,繁殖方式,相關知識,

外形特徵

腋斑普提魚體長20厘米。腋斑普提魚,體長型,側扁;頭尖;眼眶間隔稍凸。眼眶前與前鰓蓋被鱗。齒圓錐狀,上下頜前側具2對犬齒。身體前半部為暗褐色到棕色,後半部則為淡茶色到白色,以背鰭硬棘部末端往腹鰭方向為顏色的分界。在胸鰭基底、背鰭及臀鰭軟條部上各有一枚黑斑。幼魚則全身漆黑,側面看吻及體側共有9枚白紋,皆分布在個鰭的基部且對稱分布。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9至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2至13枚。
腋斑普提魚

生態習性

腋斑普提魚成魚常單獨在亞潮帶較深的岩礁間活動,幼魚則在岩洞或礁圓下活動。水深2-100米。
腋斑普提魚

地理分布

腋斑普提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留尼旺、馬爾地夫、斯里蘭卡、日本、台灣、中國南海、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澳洲、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馬貴斯群島、斐濟、關島、諾魯、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東加、萬納杜、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腋斑普提魚

棲息環境

腋斑普提魚成魚常單獨在亞潮帶較深的岩礁間活動。幼魚則在岩洞或礁圓下活動,有時也會扮演魚醫生為其它魚去除鰭條及身體表面的異物。以底棲無脊椎生物為食。
腋斑普提魚

繁殖方式

幼魚與成魚體色和花紋有很大不同,還不止如此,隆頭魚是單性魚,在成魚後為繁殖會變性,一般是由體色較黯淡的雌魚變為鮮艷的雄魚(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生物雄性要比雌性艷麗得多),所以我們會看到成長中奇妙的華麗變身。
雄性腋斑普提魚雄性腋斑普提魚
變身後的雄魚有領地性,多成對繁殖,未變身的雌魚則群體產卵。稚魚與雌性容易地辨識特徵為通常黑色的身體有大的白色斑點了; 在背鰭與臀鰭的軟棘的部位上雄魚有大的黑色斑點。 雄魚與稚魚相似但是有白色而不是黃斑。 隨著成長曆經一個戲劇性的彩色改變。
雌性腋斑普提魚雌性腋斑普提魚

相關知識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編號:
7689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隆頭魚科
拉丁科名:
Labridae
中文亞科:
普提魚亞科
拉丁亞科:
Bodianinae
中文屬名:
普提魚屬
拉丁屬名:
Bodianus
拉丁種名:
axillaris
定名人:
(Bennett)
年代:
1831
中文名:
腋斑普提魚
ogenus:
Labrusssss
原始文獻:
Proc. Zool. Soc. Lond., pt.1:166
模式產地:
Mauritius
俗名:
腋斑狐鯛
國內分布:
南海諸島, 海南島, 台灣
國外分布:
紅海, 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 北至日本琉球群島
資料來源: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326-327. 台灣魚類志:4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