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幹骨折鋼板螺絲釘固定術

脛腓骨是長管狀骨中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約占全身骨折的13.7%。其中以脛腓雙骨折最多,脛骨骨折次之,單純腓骨骨折最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脛骨幹骨折鋼板螺絲釘固定術
  • ICD編碼:79.3611
別名,分類,手術介紹,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別名

分類

骨科/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脛骨幹骨折的手術治療

手術介紹

脛腓骨是長管狀骨中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約占全身骨折的13.7%。其中以脛腓雙骨折最多,脛骨骨折次之,單純腓骨骨折最少。
脛骨幹上1/3呈三稜柱形,下1/3為四方形,中1/3是兩端移行部位,較細弱。脛骨幹骨折受直接外力較多,當重物撞擊或壓軋小腿時,骨折發生在外力作用部位,常合併同水平腓骨骨折。間接外力如小腿受屈折或扭轉力,易在脛骨中下1/3交界處發生骨折,多數是斜形或螺旋形。脛骨下1/3直接位於皮下,該部骨折易為開放性。
小腿主要以脛骨承重,脛骨上下承重關節面與脛骨幹的軸線垂直。脛骨幹有任何程度成角畸形均可使關節面傾斜,如果脛骨幹骨折在旋轉或成角位畸形愈後,勢必使膝和踝功能失調,行走不便。成角和旋轉畸形均使關節易繼發創傷性關節炎,治療時須注意保持骨折的正確對位和對線。脛骨中下段直接位於皮下,周圍軟組織少,血供不佳。一旦骨折,滋養動脈多隨之斷裂,骨折遠側段血供主要依靠骨膜動脈,血供較少骨折不易癒合。開放復位時,由於剝離骨膜,僅有的骨膜動脈有時也遭破壞,使骨折癒合過程緩慢,甚至不癒合。
脛腓骨與骨間膜在小腿構成四個筋膜間隔,這些間隔被骨性結構,骨間膜或(及)深筋膜所包繞。骨折後的血腫及肌肉挫傷後的進行腫脹均可使間隔內壓力增高,缺乏彈性的筋膜如果仍保持相對完整,則此種高壓難以釋放而發生筋膜間隔綜合徵。小腿筋膜間隔綜合徵是脛腓骨閉合性骨折極為嚴重的併發症。某些不恰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或加重筋膜間隔綜合徵,造成血循環和神經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發生肢體缺血性壞死。因而在臨床診治中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與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的骨折一樣,脛骨幹骨折的治療也可分閉合復位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開放復位內固定三類。隨著內固定材料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人們對骨折後功能恢復時間及程度要求的不斷提高,開放復位內固定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脛骨幹骨折的影像表現。
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是四肢長骨骨幹骨折的常用方法。其適應範圍較廣,固定確實效果較好。但對所用鋼板螺絲釘及術中技術要求均較高。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脛骨幹骨折鋼板螺絲釘固定術適用於短斜及橫斷骨折,蝶形骨折。

禁忌症

軟組織損傷嚴重不能為鋼板提供有效覆蓋者。

術前準備

1.詳細了解傷情,選擇合適的動力性加壓接骨板螺絲釘。如果骨折靠近骨幹的兩端,則鋼板需預彎。但要注意彎曲只能在螺絲孔間而不能通過螺絲孔,以免降低鋼板的強度。
2.開放性骨折者術前應靜脈滴注抗生素。

麻醉和體位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病人平臥位。

術中注意要點

接骨板,螺絲釘選擇要合適,安放需正確無誤。否則不但難以起到骨折端間加壓作用。還可能致骨折端分離,影響骨折癒合。

術後處理

術後外固定須確實可靠。一般長腿石膏托可在2周時更換為管型石膏同時觀察傷口癒合情況拆除縫線。術後4周可在拐杖保護下逐漸行走,並逐步負重。一般外固定需持續至術後3~4個月骨折完全癒合時。

併發症

主要併發症是接骨板外露,如局部感染可致內固定失敗。接骨板外露的主要原因是小腿軟組織原發損傷嚴重,接骨板位置放置不當或未注意軟組織覆蓋。一般認為局限的、感染不嚴重的鋼板外露可經過局部抗生素治療,可用局部皮瓣轉位或游離皮瓣移植而覆蓋,感染嚴重時,接骨板須取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