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多由於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衝撞、打擊致傷,
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
骨折。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
骨折;
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
骨折。
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
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併發症比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檢查
X線檢查平片見脛腓骨上有斷裂,骨皮質不連續並有切跡者,骨密度增高和骨膜增厚硬化基本上在所有病例中都可以出現,骨小梁粗亂、排列不整齊,並可見模糊不完全性骨折線,嚴重病例骨骼變形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對於懷疑可能有動脈損傷的病例要及時行血管彩超檢查。因為都卜勒超聲血管檢查為無創性檢查手段,能在床旁進行,操作方便、快捷,並能明確各部位血管內的血流速度及方向,對肢體的血供範圍及
血管損傷的情況多能有大致的了解,這對於急診手術方案的及時制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仍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必要時可行血管造影檢查。但血管造影檢查的臨床套用仍有較多的局限性,其屬有創性檢查手段;需反覆搬動患者,對於全身多發傷患者較為不便及危險;費時,可能耽誤救治時機。
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併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
鑑別診斷
結合臨床及X線表現多可確診,但疲勞性脛腓骨骨折有時需與骨樣
骨瘤及青枝骨折、局部骨感染、早期
骨腫瘤等鑑別。
雖有骨皮質增厚及骨膜反應,但有較典型之瘤巢。
2.局部骨感染
以骨膜反應骨皮質增厚為主,無骨小梁斷裂及骨皮質切跡征,而臨床上皮膚溫度較高。
以花邊樣或蔥皮樣骨膜反應為主,逐漸出現骨質破壞、瘤骨及軟組織腫塊等。
疲勞骨折與以上各種骨疾病雖有相同的局部骨膜反應、骨皮質增厚硬化等表現,但它仍有自身的特點,只要掌握X線特點及臨床病史,即可對疲勞性骨折作出正確的診斷。
併發症
脛腓骨骨折易發生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尤其不穩定性骨折極易移位。局部外固定往往失敗。
在外傷性脛腓骨骨折中,因其多為重大暴力引起的損傷,並常同時合併其他部位損傷及內臟器官損傷;脛腓骨骨折合併
血管損傷後,肌肉豐富的小腿肌群組織極易受累,因為骨骼肌對缺血較為敏感,通常認為肢體肌肉組織在缺血6~8小時後就可以發生變性、壞死;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和術後傷口感染所致的膿毒血症亦大大增加了截肢的危險性。
治療
本病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手法復位和外固定
麻醉後,兩個助手分別在膝部和踝部做對抗牽引,術者兩手在骨折端根據透視下移位的方向,推壓擠捏骨斷端整復,復位後可用小夾板或長腿石膏固定。
2.骨牽引
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脛腓骨折因骨斷端很不穩定,復位後不易維持良好對位以及骨折部有傷口,皮膚擦傷和肢體嚴重腫脹,必須密切觀察肢體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續牽引。
3.骨外穿針固定法。
4.切開復位內固定。
預後
骨折癒合後一般膝關節踝關節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