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前間隔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脛前間隔
- 外文名:anterior tibial compartment
- 所屬學科: 運動醫學
- 公布年度 :2019年
- 審定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脛前間隔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
脛前間隔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定義由兩側的脛腓骨、後方的骨間膜、前面的深筋膜圍成的錐形空腔。主要內容物為脛前肌、趾長伸肌、 長伸肌,以及脛前動、靜脈和腓深神經。1出處《運動醫學名詞》第...
脛前間隔綜合徵(anterior tib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出自《運動醫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運動、外傷、手術或血管疾患等原因造成脛前間隔內壓力增大,導致其內容物缺血甚至壞死而發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2種類型,急性典型症狀是小腿前外側痛,...
壓力增高的間隔區內的肌肉由於缺血,它的主動活動無力,而被動活動時則可引起疼痛。如在脛前肌綜合徵時被動屈曲足趾,可引起脛前肌及伸趾肌肌腹部位的劇烈疼痛,這種所謂“被動牽拉試驗”,對於早期診斷間隔區綜合徵有很大幫助。輔助檢查 1.壓力測定組織內壓測定可顯示肌間隙內壓力可從正常的零驟升到1.33~2.66kPa...
(2)小腿間隔區綜合徵:前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前側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有時皮膚發紅,伸趾肌及脛前肌無力,被動屈趾引起疼痛,腓神經深支分布區的皮膚感覺麻木。外側間隔區壓力增高時,小腿外側腫脹,組織緊張,有壓痛,腓骨肌無力,內翻足部引起疼痛,腓神經的淺支和深支分布區的皮膚感覺麻木。後側淺部...
1.腓骨截骨及下脛腓關節固定 在腓骨下1/3外側做一5~7cm長的縱形皮膚切口,切開深筋膜,分離腓骨長、短肌並把它們牽向前方,顯露腓骨。為了確保下脛腓關節的穩定,通過透視定位、在脛骨遠端骨骺上方1cm處用1枚皮質骨螺絲釘將腓骨與脛骨固定。採用3.2mm直徑的鑽頭,從腓骨外側一直鑽透到脛骨內側;由於脛骨位於...
影像學檢查:目前臨床對脛腓骨骨折的檢查仍然以物理檢查和普通X線攝片,如發現在脛骨下1/3有長斜型或螺旋型骨折或脛腓骨折有明顯移位時,一定要注意腓骨上端有無骨折,為此一定要加拍全長的脛腓骨X線片,否則容易漏診。診斷 脛腓骨骨折的診斷多無困難,但必須注意判定有無神經血管伴發傷,是否伴有肌間隔症候群,...
骨折後的血腫及肌肉挫傷後的進行腫脹均可使間隔內壓力增高,缺乏彈性的筋膜如果仍保持相對完整,則此種高壓難以釋放而發生筋膜間隔綜合徵。小腿筋膜間隔綜合徵是脛腓骨閉合性骨折極為嚴重的併發症。某些不恰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或加重筋膜間隔綜合徵,造成血循環和神經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發生肢體缺血性壞死。因而在臨床...
截骨矯正膝內、外翻畸形的常見併發症包括:前側肌間隔室綜合徵、動脈栓塞和腓神經損傷。Steel、Sandrow以及Stretching通過對施行截骨術患者的動脈造影顯示,內翻矯正(矯正外翻畸形)時脛前動脈在骨間膜處受到牽拉,而在外翻矯正(矯正內翻畸形)時脛前動脈在此處受到壓迫。無論產生併發症原因如何,早期診斷並將肢體放回...
(1)深筋膜 小腿深筋膜較緻密,在脛骨內側面與骨膜相連,在外側向深面發出兩個肌間隔,前肌間隔附於腓骨前緣,後肌間隔附於腓骨後緣。小腿的前、後肌間隔,脛、腓骨及其間的骨間膜與小腿前外側區的深筋膜共同圍成前骨筋膜鞘和外側骨筋膜鞘。(2)骨筋膜鞘的內容 外側骨筋膜鞘的內容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肌隔 肌隔(myocomma)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為小腿動脈損傷的常見症狀,脛前動脈受阻,足背動脈多消失;而另外兩根動脈乾受累,由於肢體的反射作用亦可引起脛前動脈的痙攣,而出現足背動脈搏動的減弱或消失。2.小腿創傷反應嚴重 除了銳器直接刺傷血管外,一般能造成小腿動脈乾損傷的暴力多較強烈,因此所引起的骨折及軟組織損傷亦較明顯,加之小腿的肌間隔較多,易...
(2)顯露血管:在脛骨前嵴外側切開皮瓣內側緣。沿深筋膜淺層向外分離解剖,在趾長伸肌及腓骨肌之間,小腿前外側肌間隔找出脛前血管發出的皮支動脈,沿皮支走向,進入肌間隔、找到脛前動、靜脈。(3)切取皮瓣:切開皮瓣上、下緣及外側緣,切開深筋膜直達肌膜,沿筋膜下和肌膜上之間進入肌間隔,切斷結紮脛前血管...
足部血供主要來自脛後動脈及脛前動脈。(1)脛後動脈:於內踝下出分裂韌帶後分足底內側動脈及足底外側動脈。足底內側動脈在足底內側溝內,其末端與第1跖底動脈相吻合;足底外側動脈在足底外側溝內向第5趾外側發出固有趾底動脈,向內與足背動脈深支吻合構成足底弓,並發出4條跖底動脈。而第1跖底動脈又發出3根趾底...
人體正常的股、脛角約為7度。當人體站立或行走時,其身體的重力線應通過股骨頭、膝關節內外髁間至第一、二趾蹼間。在脛骨的內外髁上所受的壓力或生物應力應該是相等的。與此同時,膝內、外側韌帶,肌腱上的張力也應該是相對平衡的,這樣以維持膝關節動態的內、外平衡及穩定。但當一些疾病引起膝內外翻畸形時,...
小腿前外側區腓深神經 發肌支支配小腿前群和足背肌。皮支僅分布於第1、2趾相對面的背側皮膚。腓深神經損傷可致足下垂和不能伸趾。小腿前外側區腓深神經:在腓骨頸高度發自腓總神經,穿腓骨長肌起始部及前肌間隔,進入前骨筋膜鞘與脛前血管伴行
腓淺神經以感覺為主,在腓骨長肌和腓骨之間沿肌間隔下行,在分支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後,走向足的背側,分布於足背皮膚。腓深神經又名脛前神經,以運動為主,自腓骨頸外側轉向前側至小腿伸肌並分支支配之,如脛前肌、長伸肌、腓骨第三肌,其終末支支配趾短伸肌和第1及第2趾近足背的皮膚。腓總神經損傷較...
踝肱指數,即踝壓(踝部脛前或脛後動脈收縮壓)與同側肱動脈壓之比,正常值>1.0.如>0.5、(3)動脈造影:可以明確患肢動脈阻塞的部位,程度,範圍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患肢中小動脈多節段狹窄或閉塞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典型X線徵象。最常累及小腿的3支主幹動脈(脛前、脛後及脖動脈),或其中1—2支,後...
(1)適應證①脛止點撕脫骨折移位者;②合併有半月板損傷有關節交鎖,不能自解者,應早期手術修復;③嚴重膝關節脫位,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後外角損傷應急診手術,特別是後外角損傷應早期修復。(2)術後處理單純PCL損傷,伸直位固定6周,如後關節囊同時損傷時,則應屈膝20°位固定6周。去石膏,鍛鍊膝關節活動...
小心分離腓動脈近端、脛神經的屈長肌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再切開皮瓣的前緣,沿小腿前肌間隔分離腓骨長肌及腓淺神經。這樣就可以根據受區的需要裁剪骨肌皮瓣。②腓骨瓣的套用設計。根據腓骨的形狀,將其前嵴作下頜骨的牙槽嵴,後面構成下頜骨的下緣,外側面朝向口腔內,內側面和前面朝向外,這樣就利於腓血管和脛...
內側副韌帶、半膜肌、鵝足肌腱、後關節囊的膕斜韌帶部分均包括在內側間隔。Hughston等將膝關節內側支持裝置分為三部分,即前、內、後。內側間隔的支持結構在內側的範圍自髕腱到後交叉韌帶(PCL)。內側副韌帶的前側1/3比較鬆弛,表層被股四頭肌伸膝支持帶覆蓋。中1/3為結實的結構,其由脛側副韌帶加強。增厚的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