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動脈損傷

小腿動脈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及腓動脈。切割、銳器或槍彈均可致腿部血管損傷。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視受累血管的數量、部位及伴發傷不同,而在臨床上出現輕重不一的症狀與體徵。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lower leg  arterial injury
  • 就診科室: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腿
  • 常見病因:切割、銳器、槍彈致腿部血管損傷
  • 常見症狀: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臨床表現

1.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為小腿動脈損傷的常見症狀,脛前動脈受阻,足背動脈多消失;而另外兩根動脈乾受累,由於肢體的反射作用亦可引起脛前動脈的痙攣,而出現足背動脈搏動的減弱或消失。
2.小腿創傷反應嚴重
除了銳器直接刺傷血管外,一般能造成小腿動脈乾損傷的暴力多較強烈,因此所引起的骨折及軟組織損傷亦較明顯,加之小腿的肌間隔較多,易因引流不暢而加重病情。
3.易出現小腿肌間隔症候群
除暴力因素外,動脈損傷後的痙攣及受阻不僅直接造成肌肉及神經支缺血性改變,而且亦加劇了肌間隔內的高壓狀態,因此小腿肌間隔症候群的發生率明顯為高,兩者可互為因果而形成惡性循環。
4.其他症狀
小腿局部搏動性血腫及鮮血溢出,為動脈損傷特有的症狀與體徵。

檢查

無法確診者可行都卜勒血流檢測儀、彩色都卜勒超聲、CT血管成像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以明確診斷。

診斷

主要依據外傷史及臨床表現,大部分病例可獲確診;對臨床症狀不明顯,無法確診者,可行都卜勒血流檢測儀及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危及肢體安全者,應行手術探查。

治療

單純性小腿動脈損傷在治療上較易處理,而伴有骨關節損傷及肌間隔症候群的複雜性動脈損傷治療複雜,且療效常不理想。因此在治療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動脈損傷後應儘早手術
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腿動脈損傷較大腿動脈損傷在處理上更為複雜,因此務必搶在併發症(尤其是肌間隔症候群)出現之前明確診斷,立即施行重建術。
2.動脈損傷難以確診者,應行探查術
在積極準備手術的同時,做好術中動脈造影的準備。一般在手術台上通過股動脈穿刺、推注血管造影劑10~20ml,即可顯示小腿動脈受損情況,並以此作為進一步處理的依據。
3.對複合性尤其是毀滅性小腿損傷,應全面考慮,包括截肢
對惡性交通事故或工礦塌方等引起的小腿損傷,應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及肢體有無存活可能,來決定傷肢的去留。由於義肢技術的進步,一個良好的義肢,比一條傷痕累累且需長期醫療的殘肢,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
4.及時防治小腿肌間隔症候群
在處理血管損傷的同時,應兼顧骨關節及軟組織的處理,包括骨折的復位固定,對高壓肌間隔的切開引流,皮膚及皮下的減張切開等,均應全面考慮。力爭在發生不可逆轉病理改變以前加以處理,尤其是對神經和肌肉組織,以求防患於未然。
5.晚期血管損傷併發症的處理
凡影響肢體遠端血供的病變均應將其切除,並重建動脈的正常解剖狀態與生理功能。目前,對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的處理技術均較成熟,包括自體靜脈移植和人造血管的套用,可酌情選擇相應術式。

預後

視小腿動脈通暢及小腿其他組織的損傷情況,其預後差別很大。脛腓動脈乾或有2支動脈受阻者,小腿以遠肢體壞死率可達15%~20%;3根小腿動脈均受阻時可高達50%。因此對小腿動脈損傷,力爭在傷後6小時以內重建動脈血供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