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背角突觸傳遞效率與突觸後神經元放電模式的關係》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徐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髓背角突觸傳遞效率與突觸後神經元放電模式的關係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暉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 批准號:30400132
- 申請代碼:C0904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經費:20(萬元)
《脊髓背角突觸傳遞效率與突觸後神經元放電模式的關係》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徐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脊髓背角突觸傳遞效率與突觸後神經元放電模式的關係》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徐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突觸傳遞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間信息傳遞和加工的基本方式。本項目將利用紅外線可視下離體脊...
本課題擬綜合運用電生理學、形態學等技術,系統研究脊髓背角神經元突觸傳遞的 STDP 現象,揭示突觸前、後動作電位的精確時序關係在脊髓背角突觸可塑性的調節作用,從而為闡明初級傳入突觸傳遞效率和性質的變化規律奠定基礎,為研究脊髓背角內痛覺神經信息的加工與處理開闢新的方向。結題摘要 在脊髓背角淺層發現動作電位...
而後,又被推廣用來表示神經與效應器細胞間的功能關係部位。Synapse來自希臘語,原意是接觸或接點。突觸前細胞藉助化學信號,即遞質(見神經遞質),將信息轉送到突觸後細胞者,稱化學突觸,藉助於電信號傳遞信息者,稱電突觸。在哺乳動物進行突觸傳遞的幾乎都是化學突觸;電突觸主要見於魚類和兩棲類。根據突觸前細胞傳...
因此,突觸前膜的去極化程度越大,突觸後膜上的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就越小,抑制的程度也就越強。突觸前抑制是由於突觸前膜的去極化引起的,故也稱去極化抑制。現已證明,突觸前抑制多見於脊髓背角的感覺傳入途徑中,使初級傳入神經末梢發生去極化。其遞質為γ氨基丁酸,它能使初級傳入神經末梢對某些離子的通透性增大。
《脊髓背角突觸傳遞可塑性變化與痛覺過敏的關係》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劉先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我曾率先報導了脊髓背角C纖維誘發電位的長時程增強(LTP)和長時程壓抑(LTD),這提廄苛業耐創碳た贍茉詡顧璞辰切緯杉且洹1鞠釒拷岷賢淳跣形舛ā⒌縞砑鍬加臚淮ゼ屏康確椒ǎ芯勘辰荓...
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突觸傳遞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經化學傳遞。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後立即與相應的突觸後膜受體結合,產生突觸去極化電位或超極化電位,導致突觸後神經興奮性升高或降低。神經遞質的作用可通過兩個途徑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過突觸前載體的作用將突觸間隙中多餘的神經遞質回收至突觸前神經元並...
《脊髓背角突觸傳遞效率與突觸後神經元放電模式的關係》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徐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 突觸傳遞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間信息傳遞和加工的基本方式。本項目將利用紅外線可視下離體脊髓薄片膜片鉗全細胞記錄技術,觀察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神經損傷)脊髓背角深層(III-...
(2) 發現電刺激Aδ纖維在正常動物引起C纖維誘發電位的LTD, 然而同樣的刺激在脊動物引起LTP, 證實下行抑制系統決定脊髓背角突觸傳遞可塑性變化的方向。(3) 率先證實,神經損傷引起的背根神經節神經元的異常放電主要來自於支配肌肉的神經元。在神經損傷的情況下,未被損傷的神經元也產生異常放電。(4) 發現運動...
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的皮層脊髓側束中有少數纖維和背外側的運動神經元形成直接的突觸連線。這是靈長類動物和人的手指能進行技巧作業的神經基礎。皮層脊髓前束由交叉和不交叉的纖維組成,它們通過脊髓灰質中的中間神經元支配脊髓灰質前角腹內側的運動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控制軀幹的肌肉。由此看來,四肢的肌肉處於對邊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