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頸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柱退行性疾病
  • 代表疾病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
  • 性質:退行性病變的手術方法之一
  • 釋義:融合術後最重要的併發症
人類脊柱的功能主要是保護脊髓、承重和運動.脊柱的前部結構包括椎體和椎間盤,後部結構包括椎弓及後關節.保持脊柱這一鏈狀結構的穩定性為發揮其承重、運動及保護脊髓的功能所必需.脊柱失穩引起應力分布不均,部分結構持續承受過大的應力是引起退行性變及慢性損傷的重要因素.
椎間融合手術是目前國內臨床廣泛套用的治療脊柱退行性病變的手術方法之一,但是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融合術後會導致手術相鄰節段椎間盤退變加速。因此,脊柱非融合技術治療脊柱退行性病變作為傳統融合術的替代治療方法之一,近年來在臨床廣泛套用。本文對目前臨床套用的脊柱非融合技術的特點和臨床套用以及新的非融合技術進展作一綜述。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脊柱手術後,通常需要進行脊柱生物力學的重建,以防止手術引起的脊柱不穩等併發症。椎體間融合手術是臨床廣泛套用的脊柱生物力學重建方法之一。大量的臨床觀察研究發現,椎間融合手術近期療效較好,但存在植骨塊吸收、不融合、相鄰節段退變加速等問題。
手術相鄰節段椎間盤退變加速是脊椎融合術後最重要的併發症。由於椎體融合改變了原有脊柱的結構,導致脊柱運動學及運動力學均發生明顯改變,鄰近節段活動度代償性增大,導致應力異常集中於椎間盤和關節突,促使其發生退變。其發生與融合節段、範圍、方式及是否套用內固定均有―定關係,發生率也不同。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關節突肥大性骨關節炎椎管狹窄,以及節段性失穩、椎間盤退變、脊柱滑脫及韌帶鈣化等。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非融合技術應運而生。本文對目前國內外套用的非融合技術的特點及臨床套用作一綜述,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人工椎間盤置換
1.1 頸椎人工椎間盤技術
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是20世紀後期出現的新技術,是在前路椎間盤切除後通過在椎間隙置入一個可以活動的人工假體,代替原來的椎間盤並行使其功能,實現保留運動節段、減少相鄰節段繼發性退變的目的。目前以Bryan椎間盤系統為代表的各型人工椎間盤系統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套用。
Brvan〔1〕椎間盤是一種片狀的有兩個關節的金屬聚合體,半限制的結構內有一個可在瞬間變化的軸。它的組成包括兩個鈦合金的外殼,在殼的植入界面有多孔的塗層,以利於骨組織的長入獲得長期的穩定性。上下金屬殼前方各有一個金屬突起,是假體植入時的把持部分,同時也防止假體向後移位。兩個外殼之間的聚亞氨酯被封閉形成一個腔內容納核,核內的鹽水作為潤滑劑。軸向負荷下水壓的衰減保證了Bryan椎間盤的振動吸收特性。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需要進行前路減壓者可行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
Goffin等〔2〕在2002年首次報告60例單節段Bryan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後平均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手術運動功能均得到保留,未發現相鄰節段發生退變加快的跡象。隨後Goffin〔3〕等報告歐洲多中心的研究表明, Bryan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在保持頸椎活動度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隨訪時的X線動態檢查證實頸椎運動節段的活動得到了比較好的保留。北大附屬第三醫院的孫寧〔4〕對其45例患者進行了前路Bryan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並對其早期療效進行臨床觀察,結果也顯示手術節段的各個方向的運動均得到了比較好的保留。
1.2 腰椎人工椎間盤技術
Charite自1984年起將自己發明的假體進行多次改良,其中Charite Ⅲ型假體已經給4 000餘例患者進行了椎間盤置換,優良率在86%~97.1%。Link SB Charire2Ⅲ型椎間盤假體是目前的最新改進型,它的蓋板由鈷鉻鉬合金製成,為橢圓形,與人體椎間盤面積及形狀更吻合;蓋板上的齒突可防止其術後移位及脫落等併發症;蓋板表面噴塗羥基磷灰石,使得骨組織和假體的結合率明顯提高。該術式既保留了腰椎節段活動,又恢復了椎間高度,對避免後柱迅速退變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有一定益處。
與其他多種手術方式相比,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具有以下優點:恢復椎間隙高度及椎間孔容積;不增加相鄰節段應力載荷;術後有一定的活動度;徹底清除椎間盤組織,消除炎性刺激和自身免疫性反應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