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是2019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叔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脈經
- 作者:晉·王叔和
-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3月1日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7758840
《脈經》是2019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叔和。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
《中醫經典必讀叢書:脈經(大字版)》系西晉王叔和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中醫經典必讀叢書:脈經(大字版)》共10卷97篇。卷一論述持脈之法及24種脈象;卷二論關前、關後、寸口、人迎、神門等部位脈象的陰陽、虛實變化及其...
《脈經》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
《脈經白話圖解》是2012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幸來。圖書目錄 脈經卷第一 第一節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第二節平脈早晏法第二 第三節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第四節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第五節平脈視人大小...
《脈經校釋》是200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脈經校釋》(第2版)共分為10卷。該書對原文分別從提要、校勘、注釋、語譯、按語等編寫,校勘精審,注釋詳明,語譯通達,是對經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該書是7本...
《脈經圖注》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診法類著作,刊於清光緒二 十七年(1901)。內容簡介 該書附圖論說脈診,包括脈之名義、 脈之部點陣圖說、寸口人迎,人迎氣口、關格脈證、三 部九候、表里臟腑、表里虛實、在經在腑、陽結陰結、 ...
《脈經譯註》是2009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牛兵占。內容簡介 《脈經譯註》是西晉初王叔和編著的一部診斷學專著,也是我國現存古籍中重要的醫學文獻。其內容豐富,理論較完備,並全面總結了兩晉以前的診斷學成就,繼承和發展了...
《脈經鈔》是清代孫鼎宜撰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宣統元年(1909)。內容簡介 末一卷。卷一有脈形狀、憑脈證、脈部位、三部病候、三部病候治法、三部雜論、三部同等病候、三部虛實、三部決死生法十篇,卷二有四時脈、...
《脈經語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炎南。內容簡介 《脈經語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脈經卷第一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平脈早晏法第二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
《脈經直指》,七卷,明代醫家方谷撰,成書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系方氏潛心研究王叔和《脈經》和《難經》諸書,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而撰成。卷一主要論述“脈經直指論”,並主要論述了寒證脈象的形症治法,卷二至卷四分別詳列論...
《景宋本脈經》是由學苑出版社於2010年6月1日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王叔和。本書我國現存最早的集西晉以前脈學之大成的脈學著作,使脈學獨立分科,奠定了中醫脈學發展的基礎。內容簡介 王氏認為“脈理精微,其體難辨”,故撰集岐伯...
脈經.脈訣闡微 《脈經.脈訣闡微》是2017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書籍。內容簡介 中華國學百部經典叢書之一,影印本,晉代王叔和撰,宋代林億等校定,元天曆三年廣勤書堂刻本。主要論述24種病脈體象、脈理、診脈法,各種平脈,疾病將瘥和難愈的脈候等等。該書版本精良、...
二十四脈,醫學術語,是指常見的二十四種脈象。《脈經》載述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脈象的形狀,稱為“二十四脈。”後世增入濡、短、長...
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發展...
脈象:舉之無力,按之空虛,遲大而軟。《脈經》載:“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主病:主虛證。凡陰陽氣血臟腑諸虛皆可見此脈。亦主傷暑。20、細脈(小脈)脈象:細直如線,應指明顯。因脈形細小,亦名小脈。主...
陽維脈(Yangwei Meridian)“奇經八脈”之一,“維”有維繫聯絡之意,陽維脈有“維繫”人身陽經的功能。陽維脈聯絡各陽經,與陰維脈共同起溢蓄氣血的作用。脈經穴道 《奇經八脈考》具體指出:“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即起於足...
王叔和《脈經》的撰成,可謂達到了脈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但《脈經》理論精微,內容廣博,學者欲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殊非易事,加之卷帙較大,故未得廣泛流布。六朝之後,有高陽生託名王叔和撰成《脈訣》一卷,以歌訣形式闡述脈象脈...
七表八里九道之非出自《瀕湖脈學》是李時珍擷取《內經》、《脈經》等諸書精華,結合自己的經驗撰著而成。總為一卷,內容分兩部分,一是闡述了27種脈象的脈形特點,辨別方法及主治病證,二是引錄了其你李言聞闡述脈學理論的《四言舉...
晉 王叔和 《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基本含義 脈動應指 (指頭)的形象稱為脈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
在對醫學史上有關脈學的資料進行認真鑑別和整理的基礎上,他撰寫了我國現在最早的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它吸收扁鵲、華佗和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理論,首次總結了兩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對脈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的問世,對我國和...
《醫源資料庫》:澀脈 ,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脈經》:“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主血少傷精,津液虧損,或氣滯血瘀。澀脈脈象特徵: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
《王叔和脈訣》一卷,簡稱《脈訣》。多認為系六朝高陽生託名著作。此書的主體內容取自王叔和《脈經》, 編成四言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脈法。將24種脈象分為 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 緩、澀、...
沉脈指的是脈象之一。脈位低沉,輕取不應指,重按始得的脈象。《脈經》:“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沉脈主里證。因病邪郁於里,氣血內困,則脈沉而有力,為里實證;若臟腑虛弱,氣血不充,脈氣鼓動乏力,則脈沉而無力,為里...
脈診是中國最早創用的診斷技術。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為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式等,分為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脈經》)、二十七脈(《瀕湖脈訣》)、...
《脈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於三部脈候臟腑的問題,歷代論說頗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臨床常用的劃分方法為代表:左手寸脈...
中醫脈象名,指脈來急速,脈搏跳動次數快於正常,一息五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跳動約90~130次之間。《脈經》:“數脈來去促急。”主病 數脈主病,為熱為虛。有力無力辨虛實,以兼脈辨表里。有力為實火,無力為虛火,浮數為表熱,...
濡脈,是一種脈象名,脈象浮而細軟,輕按可得,重按反不明顯,出自《脈經》。釋義 脈象名。脈象浮而細軟,輕按可得。重按反不明顯。《脈經》:“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脈訣匯辨》:“濡者,即軟之象也。必在浮候...
,將診脈實際運用於臨床上的辨證論治;一直到漢末王步和所撰《脈經》,才確立了“浮、芤、洪、沒、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脈象的名稱,《脈經》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