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穩定
胡集鄉是一個回漢民眾呈雜散居住狀態的鄉,回漢民眾之間的團結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為此,該鄉切實加強了對民族團結的領導,成立了“
民族團結工作領導組”,馬莊、樊樓、胡集等七個回族聚居村也相應成立了村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民族團結工作領導小組”,為做好全鄉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在每年開展的民族團結宣傳月活動中,堅持以月促年,對影響民族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苗頭和問題做到
信息靈、情況明、到位早、處理及時。該鄉在強化組織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完善了“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阿訇社首聯誼會”等民眾組織和“民族熱點問題定期排查制度”等各項
規章制度,先後有胡集與馮堂、樊樓與趙鐵樓、馬莊與於樓等3個回族村與漢族村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友好村,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團結、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新型
民族關係,從而更好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農業發展
該鄉土質多為輕沙地,適宜種植
蘋果、蔬菜、棉花等經濟作物,是聞名遐邇的國家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素有“蘋果之鄉”美稱。該鄉堅持以
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手段,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種植業,引導民眾走上了大循環大發展的富民興鄉之路。胡集鄉種植蘋果達4000多畝,是當地民眾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該鄉以“建基地、創特色、打品牌”為推進種植業發展主要方向,不斷引入新品種,積極推行區域化栽培,規模化經營,所產蘋果果體圓潤、色澤鮮美、肉質細膩,香甜爽口、無公害頗受城鄉居民所青睞,產品遠銷
北京、上海、青島、
鄭州等多個省市,已成為高檔商場、超市的強手貨。2006年,經省農業廳等有關部門審驗為“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該鄉在保證應有的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不斷擴大經濟作物面積,選擇了藥材、高效棉花和蔬菜作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品種,在全鄉推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棉花4000畝,蔬菜2000畝。
畜牧業發展
做為少數民族鄉,當地民眾有著悠久的養殖傳統,但以前由於規模小,
養殖品種落後等原因,民眾收入不高,養殖業發展緩慢。該鄉黨委、政府通過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民眾上規模,上效益,通過與省畜牧局不斷的合作,不斷引入
波爾山羊、夏落來羊、
小尾寒羊、信陽黃牛等,以優良推廣、畜牧改良,發展高新高科的養殖項目和培養養殖專業戶為重點,大力發展肉牛羊養殖。養殖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凡樓、馬莊、孟樓為中心的三個大型養殖基地,年全鄉肉牛羊出欄量達20000頭,僅次一項全鄉人均增收達200多元,加快了富民強鄉的進程。
胡集鄉有背河窪地近3000畝,該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開發可再生資源,變廢為寶,堅持走特色養殖富農。他們積極與科研單位合作,大搞淡水養殖,
美國牛蛙,南美白蝦等名優特新品種創出了一條綜合開發,立體漁業,變廢為寶的水產養殖模式。
招商引資
該鄉努力營造良好的
投資環境,積極採取“招商、安商、富商”政策,竭力探索全新的招商機制和方法,通過實施產業招商、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市場化招商,不斷提升招商水平。該鄉在招商興工中嚴格做到“四個一”(即:“一諾千金”,實行首問責任制和公開承諾制,按時兌現優惠政策;“一呼百應”,實行
聯合辦公制度,提供"一條龍"服務,做到有求必應;“一路綠燈”,開啟客商綠色通道,實行集中審批辦證運行機制,提供證件代辦制;“一查到底”,聘請16名縣鄉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企業代表擔任督查員,嚴厲查外破壞招商環境和損害客商的人和事)。個體工商戶370戶。其特色產品有優質麵粉、純甘薯粉、張氏瓜子、系列葡萄酒等已銷往
河北、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鼎圃
飼料、六豐飼料、機制
木炭、姜氏
塗料、清升骨粉、骨粒等產品購銷範圍輻射至
遼寧、江蘇、河南等十幾個地市。
基礎設施建設
為發揮城鎮的
輻射作用,吸引民營經濟更快的集聚,胡集鄉本著“築巢引風”的原則,不斷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堅持以地養鄉、拓寬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小城鎮建設投資體系,使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07年3月又投入資金300多萬元,用於胡集集南北大街的改造工程,先後硬化了鎮區的全部道路,形成了縱橫有致的交通大
框架,使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如今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文明有序、
品位較高的富有朝氣與活力嶄新的小城鎮,屹立在豫東平原上,形成了一道靚麗的
風景線。